長久以來,中國的勞工、農民,以及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總是在一片「大國崛起」的歌舞昇平中被刻意的被遺忘。從台灣媒體呈現出來的中國,看到的總是那些富可敵國的巨富,以及消費力驚人的陸客,各國紛紛搶進分食中國這塊消費大餅;在「另」一個中國,血汗工廠中的嚴重被剝削的勞工,以及三餐不繼的農民,卻始終只能躲在陰暗的角落,承受中國追求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各項苦果。
有學者用「兩個中國」來形容這樣的社會現象,前者則是「非典型」的中國社會,代表是在近十幾年來,中國追求經濟發展創造出來的新貴,他們多是享受特權的政經貴族階級,以及隨著經濟發展所產生的中產階級。後者是較為「典型」的中國,則代表著全大部份中國人的生活,包括農村,以及那些維繋世界工廠命脈的廣大勞工,都是活在這個低薪、低勞動條件,以及嚴重被剝削的非典型中國。這種過度集中於少數人利益的經濟發展模式,造就了百分之一的人握有百分之四十四財務的特殊「共產」現象,終將引發社會的不滿與反抗,而中國進幾年來的不斷湧現的各項「維權運動」,某種程度上就是回應這個嚴重失衡的社會結構。
本文以最近中國的罷工潮為例,探討中國勞工維權運動對於未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並以台灣工運發展的經驗作為對照,觀察分析中國勞工發展「獨立工會」的可能,以及其對目前中國特區式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
低工資中國已經結束?
近十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在全球政治、經濟體系中的角色日趨重要。尤其,夾著遼闊的幅員、廉價的勞動力,以及政府幾近予取予求的配合,中國磁吸了來自全世界各國資本,也成就了中國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工廠」。相對的,台灣勞工則是繼資本「南向」之後,再次殘酷的面對資本「西進」外移的苦果,關廠、歇業並整廠移至中國的情況頻傳,導致大量的製造業勞工失業(尤其是中高齡勞工)。
然而,無論是從中國官方的宣傳,亦或者是從媒體的報導,「中國崛起」似乎已成為許多人對中國現況的印象。中國不再只是一個純粹等待資本移入的國家,其跨國企業也逐漸在全球市場中擴散,甚至於參與金額龐大的企業併購交易,都讓各國刮目相看;而全球名牌品牌奢華商品也競相搶進中國市場,中國經濟似乎已從低廉勞動力的「世界工廠」,一躍成為處處是富貴的「世界市場」,任誰也無法忽視中國驚人的消費力。
果真是如此嗎?中國勞工真的有享受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利益嗎?從最近風起雲湧的罷工潮,或許我們可以得到否定的答案,即便是中國已顛覆了大家貧窮國家的刻板印象,甚至於有人大膽的宣稱,中國低工資的時代已經結束。但血汗工廠勞動剝削的事件猶在,以及日益嚴重的通貨膨漲和貧富差距問題,提供了大家不同的訊息,而這也將是中國政府未來必須嚴肅面對的重要課題。
我們先從幾個數字來觀察中國勞工的處境,尤其是攸關勞工基本生存權的工資,大概就可以理解這次罷工潮的原因。
首先是中國各省的工資概況。長期以來,低工資幾乎成為中國勞動市場的代名詞,最終引發了許多勞工的不滿,紛紛採取激烈的抗爭,要求雇主提高工資。因應這樣的需求,中國大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宣怖今年將調整包括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福建、上海、河南、深圳、陜西、安徽、海南及北京等20個省市最低工資標準,調幅平均達17%,其中山東及廣東二省調幅則超過20%。目前,調整後的最低工資,北京為960元、深圳為1,100元、上海為1,120元,這樣的工資標準,實在無法符合一般人對於中國官方及媒體宣傳下對於這幾個城市的印象,更遑談那些最低工資標準更低的省份。
根據中國獨立學者劉植榮《世界工資研究》的結論:「中國的最低年收入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全球排名159位,最低工資甚至低於32個非洲國家」。根據近日華爾街日報的報導,中國的家戶可支配所得佔國家可支配所得的比例,從1995年的80%,下降至2007年的50%。中國的工資佔GDP的比例,從1983年的57%,下降至2005年的37%,這些數字代表什麼呢?這代表在過去20年勞工家庭分享中國經濟成長大餅的比重逐漸下降。那麼經濟成長的主要果實被誰拿走了呢?那當然就是公司企業老闆、有錢人、中央與地方政府。
因此,無論中國政府如何的宣傳經濟實力,基層勞工的工資嚴重偏低、通貨膨漲,以及貧富差距急速擴大的問題,將成為中國政府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特別是工資的差距,何以總是少數人的工資不斷上揚,而一般百姓的卻始終原地踏步,累積的民怨,也將成為中國獨立勞工運動發展的助力。
風起雲湧的罷工潮與獨立工會運動
回顧台灣的勞工運動,1984年勞動基準法的實施,提升了台灣勞工的權利意識,逐成為解嚴前後勞工「順法鬥爭」的重要基礎。政治的民主化,則開啟了一波又一波的工會自主化(即中國之獨立工會)運動,從1988年前後風起雲湧的罷工事件,到1990年代的國營事業工會自主化,奠定了台灣自主工會運動的重要基礎。
然而,觀察這次中國的罷工潮,主要還是工資、環境差和管理幹部的不當管理有關。尤其是工資問題,從今年1月開始,從蘇洲聯建、大金,以及諾基亞開始,一直蔓延到5月的珠江三角洲,甚至於擴散到更內陸的地區,勞工的罷工行動都幾乎都和要求資方加薪有關,而這也將是觀察未來中國獨立工運發展,以及中國政府態度的重要基礎。
從上述各罷工事件,我們可以觀察到中國這一波罷工潮,大多都與要求調漲薪水有關,再加上富士康於員工跳樓自殺事件後承諾加薪之後,是否會讓中國加薪的風潮擴散及罷工潮繼續延伸,或引發中國政府更強力的鎮壓,將影響未來中國獨立工會發展的空間。
中國勞工運動蓄勢待發?
長期以來,勞工運動是否會衝擊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一直都是勞、資、政三方角力的議題。肯定者認為,勞工要求更高的工資、更好的勞動條和福利,將使得企業沒有競爭力,進而降低其投資意願,因此,政府不宜擴張勞動保護和社會福利,以避免國家將失去競爭力。反之,否定者則認為,一昧的打壓工運,將會使得勞工失業儲蓄及消費能力,進而造成經濟發展的停滯。筆者認為,這一波的勞工維權事件,對於中國政府、社會及工會組織發展的影響甚鉅,如下:
首先,在政治方面,由於中國仍處是個獨裁、封閉的政治環境,再加上政府將以追求更進一步的經濟累積,倘若未來罷工潮進一步的擴大,中國政府勢必將對勞工維權事件採取更強硬的態度,以防止罷工潮進一步的擴散。而中國政府亦將法制化罷工程序,限縮勞工罷工權的行使。
其次,為防止獨立工會聲浪的擴大,中國政府勢必將被迫調整過去為其所掌控的「中華全國總工會」的角色,以部份削弱中國勞工要求獨立工會的需求。
第三,由於勞工已經強烈的感受到經濟發展利益分配的嚴重不均,不僅導致勞工的權益受損,更造成貧富差距的擴大,因此,反制「工資低、環境差」的維權風潮將繼續擴大,而這也將考驗中國政府的正當性。而中國政府也必須體認到,中國要成為真正的大國,勞工的所得也必須要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