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组织手册》
郭保胜
前言
本手册是根据加拿大、美国和台湾非暴力抗争专家和社会运动领袖的著作和经验,及中国最近几年来的诸多案例和本人参加国际非暴力抗争培训后的心得而撰写的。本手册将会介绍有效组织非暴力抗争活动的模式、方法,至于对目前形势的分析、大战略的规划,不在本手册讨论之中;也可以说,本手册重在对目前中国民主运动中战术而非战略的分析、具体的单一事题的组织和运用上。
本手册的成型,要特别感谢Canadian Urban Training Project for Christian services组织和台湾 URBAN RURAL MISSION 组织对中国民主运动的无私帮助与奉献。本手册中的大部分图片和表格,都来源于台湾 URBAN RURAL MISSION编印的《CUT训练学员手册》一书,本手册中的四个操作模型,直接来源于他们的培训。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安全等原因,该手册将不提及对此手册做出重要贡献的加拿大和台湾非暴力抗争专家的名字,我谨在此感谢他们对中国民主运动的巨大贡献。
本手册主要阐述的事件组织模式,在加拿大、南美、非洲、菲律宾、韩国、台湾等地都曾得到推广,并取得了巨大成效。仅仅在台湾,从1982年到2010年间,有超过1000名学员受到过该事件组织模式的培训,他们将该模式运用到台湾的社会运动、议会、社会团体、教会当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加速了台湾民主化的进程。相信本手册也能够为中国大陆的民主运动提供一些帮助。
本手册大纲如下:
一、 群体性事件及社会运动的运作特点
二、 社会运动组织者常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三、 组织模式步骤1:社会事题分析模型
四、 组织模式步骤2:理念价值观反思过程及步骤
五、 组织模式步骤3:策划计划模型
六、 组织模式步骤4:社会行动计划
七、 群体性事件组织者的六大精神
群体性事件及社会运动的运作特点
对群体性事件和社会运动研究最多的还是中国大陆,在中国网络上搜索,会出现大量此类的文章和论著,但其研究的目的,是如何管控、消除群体性事件,作者是站在专制者立场上的。而我们的研究则是如何发起、有效组织群体性事件,并将其综合效应发挥到最佳。我们自身要成为群体性事件的主导者、组织者,最终和民众一起,通过扩大化、规模化的群体性事件来瓦解专制政府。
根据官方定义:群体性事件指一定数量的人们为了向政府表达某种意愿或实现某种目的,采取围攻、静坐、游行、集会等方式对抗党政机关,乃至破坏社会公私财物和危害干群人身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但实际上,群体性事件是公民行使自己政治权利、进行利益表达的集体维护权益行动,“群体性事件”概念本身也是官方对公民集体行动的贬损定义。从社会运动的角度来看:“集体抗争”、“维权行动”、“社会冲突”、“社运”、“集体行动”等都是非常相似的概念。因此,我们可以将群体性事件视为当下社会运动的主要形式,分析其特点,然后归纳其组织的原则。
社会运动具有以下特点:集体而非个人、户外而非室内、行动而非文字、具体而非宏观、事件而非理论、瓦解而非救济、策划而非即兴、主动而非被动、胜算而非无望、联合而非分裂、网下而非网上。下面,我们将分别论述。
集体而非个人
个人的声明、写作、网络言论甚至上访、绝食、自焚、抗议等都不能算群体性事件和社会运动,后者必须是多人参与。根据内部资料显示,中国官方标准是:参与人数在5人以上、30人以下,为一般性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在30人以上、300人以下,为较大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在300人以上、1000人以下,为重大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在1000人以上,为特别重大群体性事件。
对于社会运动的组织者来说,人数是个首要问题,因为抗议人数是民间对官方压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引起其他人参与和效仿的重要因素。社会行动必须考虑如何发动足够多的人数,如何使更多人参与。在国内,有关民生的话题,如环保、拆迁、就业等,以及非正常死人、自焚等事件方有可能发动足够多的人数参加抗争。在海外,某些团体到中国领事馆等处进行抗议,为“聚众”,往往也要呼吁政治难民参与;而海外的一些民运人士,可能是名人名家,但很难团结起来,集体做成些事,这恰恰是社会运动所要避免的。
集体而非个人的原则也适用在领导团队中,个人英雄不适用于现代社会运动,个人活动不是社会运动。必须是群体,领导团队经过讨论、策划、联络和组织后,才能发起社会运动;在最初的酝酿阶段,其就是集体行为。因此欲从事社会运动者、欲发起某个群体性事件者,首先要联络好核心领导团队,只有集体的力量才能运作起群体性事件。此运营模式将在后面重点分析,讲述如何联合起来,发挥规模效应。
户外而非室内
在房间里的任何大规模集会、研讨会都不能算是社会运动,它可能是社会运动运筹、造势的一部分,但不是社会运动的主体。社会运动必须在户外的街头、市中心广场、政府机关所在地进行,如此才能显示实力和压力、也能使民众效仿,打消恐惧、凝聚人心。
社会运动的目的是给当政者以足够压力,迫使其改变政策,直接面对当权者的抗议才最具有威慑力。正如台湾社会运动领袖谢长廷曾说的:“反对党的阵地在街头”。台湾民主运动真正肇始于街头路线:1979年的民间人士余登发举办生日晚会,不久余登发父子被捕。1月22日下午,民间人士第一次走上街头,齐集在高雄县桥头乡(余登发的家乡),举行了一次示威游行,公然向实施30年的戒严法挑战,参加者约30多人,他们沿街散发传单,张贴标语,这是国民党政府迁台以来第一次政治性的示威游行。
中国大陆的社会运动,自1989年后,由下岗工人、失地农民、上访访民、法轮功学员为主导展开的,他们在天安门广场、各级各地政府机关门口,进行了前仆后继的上访、示威、抗议、聚集活动,不仅对中共政权构成了威慑,而且也唤醒了民心、争取到海内外的民意。在海外,也要尽量进行户外的游行示威活动,减少清谈。海外的活动,不仅可以对中国官方驻外机构造成震慑作用,而且对海外华人、国内民众可以起到巨大的激励和效仿作用。
行动而非文字
社会运动不是网络上、书本里的盛宴,它主要是以现实三维空间中的行动构成的。这里不是贬低文字工作者、理论家、网上写手们的作用,而是强调运用文字和网络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走上街头,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仅仅是在网络上、书籍、媒体上的文字信息,并不能构成社会运动。非暴力抗争研究专家吉恩•夏普在其新著《自我解放——终结独裁指南》中指出的:“在独裁政权与被统治人民之间的冲突中,人民必须决定他们是否只想单纯地想要谴责压迫与对体制表示抗议?或者,他们真的想要终结压迫,并以一个较为自由、民主、公义的体制来取代它? 很多善意人士假设,如果他们足够强烈地指责压迫者,并且抗议的时间足够长,人民期待的改变将以某种方式发生。那样的假设是一种错误”。(见《自我解放》,吉恩•夏普著, 蔡丁贵翻译)。
仅仅在文字和理论上的抗议和控诉并不能改变现实,只有那些不断递进的、有计划的社会运动,才能促成社会的改变。而如果把言论作为主体、为写而写,以言论派来主导行动派、以言论为所追求的终极结果,那么确实是难以改变专制体制的。海外民运20多年来,不是证明了这一点吗?
总之,社会运动对中国一党专权体制的威胁性远远大于言论,因为它给当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其他民众也有巨大的鼓动力和效仿效果,发展下去,它可以掀起足以捣毁政权的群众力量和政治波澜。
具体而非宏观、事件而非理论
群体性事件的起点和围绕的中心是具体的事件,而非宏观的政治理论、抽象的政治理念。民众喜欢直观的、简单的、形象化的、容易记忆的概念,在该手册介绍的相关培训中,其中第一个训练就是如何将你心中抽象的政治理念具体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画画,你将你的政治理念和你感受到的国家的现状和苦难,能否用最简单的画画出来。这实际上也是群众运动组织者的第一课。民运人士,大都是知识分子,他们的语言一般老百姓听不懂,所以我们要试着用每一个人都知道的语言、图画表达你和民众的诉求。比如最近北非、中东的茉莉花革命影响到中国,中国民众以茉莉花为标志进行各种群体活动,茉莉花的标记简单易记、含义明了,非常适合成为运动的概念。
另一方面,也唯有具体化的事件才能激发更广大民众的正义感和参与。2011年初,突尼斯专制政府的垮台,肇始于小贩因受城管欺辱而自焚的具体事件。在中国,此类事件层出不穷,比如2003年大学生孙志刚在收容所中惨死,2008年贵州瓮安女学生李树芬投河事件;2009年邓玉娇因受辱刺死官员事件;2010年上访村长钱云会被汽车碾死事件等等,都很具体,冤屈一目了然,最容易激发民众。尽管人们都清楚这些事件之所以产生,根本原因是政治制度,但发起社会运动者为了组织力和号召力,在起初并不应该提出宏大政治诉求,而应以事件的是非曲直为诉求核心。
当然,最近的茉莉花运动在中国风起云涌,这是介于宏观和具体的一次群体活动,它的直接诉求就是响应和支持突尼斯、埃及人民的抗议专制活动,间接诉求就是对中国专制者表达愤怒和不满。直接诉求是具体的,所以吸引了不少人持续地参与。间接目标比较模糊,特别需要参与者不断地清晰化、具体化。
在《中国所发生的社会动乱》(Thomas Lum著,小马Freeman 译)一文中,作者在谈到关于当前的群体性事件时写到:“不像后毛时期所发生的其它社会运动,近期发生的社会动乱缺乏其政治目标以及组织强度,尽管其逐渐削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权力的潜力可能会继续增长。这不是一次由城市知识分子所领导的集中于全国性政治事务的运动,像1979年的民主墙运动,1986年的学生抗议运动,1989年的天安门民主运动,1997-1998年的中国民主党成立事件那样。它也不具备像1999年法轮功示威时所具有的全国性指挥链能力。反之,二十一世纪初的社会动乱主要反映了对于城、乡地方上处理经济问题的不满,在全国层面很大程度上保持着无组织的特点”。
区别于以前聚焦政治事务的宏大叙事(1979年民主墙、1998年民主党及《零八宪章》都要归于这个序列),当代维权运动更注重从具体利益的抗争出发,从而开始对专制的瓦解。如果说“宏大叙事”是现代性的特征的话,那么当代的维权运动,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具体、调侃、非理论、艺术化等等,其中杰出代表是后现代主义维权艺术家艾未未和网络无厘头屠夫(吴淦)等等(关于后现代主义与维权,本人将在后面专门列文论述)。
国内局势需要变局,但变局的产生,是由具体事件来牵引的。而只有具体事件,才能避免官方一开始就动手镇压的遭遇。群体性事件如果策划、组织得当,不仅事件本身能够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如孙志刚事件、邓玉娇事件、冯正虎事件),而且能够与其它事件连成一片,最终改变大局(如辛亥革命爆发前的保路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由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改写了西方的历史,从根本而言,西方的现代化就是从宗教改革运动正式开始的(见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但宗教改革的开始,却是由一张小小的赎罪券开始的。马丁•路德以前已经由不少志士为反抗中世纪的黑暗而献身,但都没有成功,而马丁•路德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从这一个民愤极大、明显违背真理的小小赎罪券开始发起波澜壮阔的宗教、信仰乃至经济、政治革命的。
瓦解而非仅救济
在一党专制没有倒台前,解体专制体制、瓦解独裁政权,是我们任何活动的最终目的,要以此为中心。至于自己组织的壮大和正规化,也应考虑这个目的。作为反对派组织,其行动可分两类,一类是对被体制残害者的救济行动,另一类是对体制具有威胁性的瓦解行动。救济能体现我们的大爱,但并不能改变这个体制;救济的事情我们也要做,但作为群体性事件的策划者,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瓦解体制的活动上。
国内有阳光公益等NGO机构、海外也有众多的政治和信仰受难者援助、救济机构,这些机构做了大量的人道工作,给受难者本人和家属进行资助、帮助人权人士逃离中国、在海外进行安置等等,海外媒体也做了大量的报道、声援工作。这些都是有益的,值得赞许,但是仅仅这些还不够,海内外除了民间公益性组织之外,也需要独立的政治组织、团体、政党,从事群体性事件的组织和联络,他们需要分清瓦解和救济的主次关系,其最终目的是瓦解而非救济。
在这次茉莉花革命中,被捕、软禁人员众多,这是中国当局造成的;只有早日瓦解专制,才能真正免除政治迫害。当然,就具体局势,我们对国内人士的救援也非常重要,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救援他们,他们获得自由是对所有参与者的巨大激励。救济和瓦解都很重要、并行不悖,救济者不是软弱、瓦解者也不是激进,但是有分工,民间公益组织、NGO多从事救援,而政治活动家组织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目的是瓦解。
策划而非即兴,主动而非被动
能对旧体制产生威慑力的是那些从一开始就有策划、组织和引导的群体性事件,但是近几年来的此类事件,一般都是人们根据突发的新闻事件,即兴式地产生网上网下连锁反应的,分散性、无组织性是其特点。突发新闻事件是最初的导火索,无论是近期的李刚门事件、凤凰女跳楼事件、宜黄强拆事件、温州乐清钱云会事件,还是较早的湖北省石首事件、海南省东方袭警事件、吉林省通钢事件、邓玉娇事件、杨佳事件、躲猫猫事件等等,都是在媒体披露出新闻后,民众的即兴式反应。这些群体事件对专制政体起到了一定的威慑和瓦解作用,但是由于是即兴的、被动式的反应,所以缺乏组织性、蔓延性、连续性,只能在某领域、某地区而非全国大范围内产生连锁、持续的反应。要让这些事件能上一个层次,形成全国大范围内的风潮,有意策划和主动组织是最为应该的。
近年来,体制内某些学者研究群体性事件较深入,如于建嵘在2010年的演讲中说:“当前的群体性事件已由自发松散型向组织型方向发展,事件的聚散进退直接受指挥者和骨干分子的控制和影响。尤其是一些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往往事先经过周密策划,目的明确、行动统一,组织程度明显提高,甚至出现跨地区、跨行业的串联活动。有的还集资上访,并聘请律师,寻求媒体支持”(见2009年12月于建嵘在苏州独墅湖高教区行政楼报告厅演讲)。他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群体事件仍然会以有限范围的孤立事件形式而存在,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维持很长时间、能影响全局的社会运动。”(见《中国报道》2010年第1期)当然,于建嵘是从维稳的角度来说的,但这也说明国内的群体性事件要达到变革社会体制的目的,还需要有大的提升和转变,那就是从即兴式转到有意策划、从被动转到主动、从孤立事件转到系列连锁事件、从地区性转到全国范围。本手册要讲的群体事件组织模式,就是一种主动的、有意策划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为了摆脱群体性事件的即兴式、无组织性、无目的性而设立的。
就单个事件而言,策划也非常重要。例如取得成功的冯正虎回国事件,就是一次有谋划、有行为、有舆论、有救援的抗争事件,最终导致冯正虎回国。抗争事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必须要进行策划。策划得好,一个事件就会起到轰动效应,调动起巨大的社会能量;策划不好或者没有策划,很好的事件也会轻易流失。当局总是指责“有阴谋、有组织、有分工”,但实际上中国发生的种种抗争活动恰恰就在没有预谋、没有组织、没有分工,这是欠缺。当局高抬了民间反对派。
在埃及民主运动胜利之时,《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埃及抗议活动幕后策划揭秘》,揭示了茉莉花运动是表面的自发性和实质的策划性相结合。在埃及和突尼斯的此次变革中,不少网络小组承担了策划的功能、组织的功能。这些网络小组有意地进行策划、发动,使事件不断地升级。从最初的亚历山大市的“静站”到后来进军开罗解放广场的游行,背后都有网络小组推动。该文揭示,自发的群众运动是幻想,任何大规模的活动,都需要有人去策划、组织、鼓动。
在埃及,策划工作更成熟,因为毕竟还有些政治组织合法存在。当然,他们一旦游行抗议就会遭到抓捕。这个难题要靠人数来解决,如果有几千人、几万人游行的话,警察就无法对付。埃及异议人士利用网络声东击西,在警察休息日,故意放出去20个抗议地点,吸引了大部分警力,而真正的人力放在保密的第21个点。这个点也是民众素质高、对政府不满的社区所在地,因此抗议人数从300人迅速扩大到数千人,最终聚集成抗议队伍到达了解放广场。
面对突尼斯、埃及的成功,我们思考的焦点也许是:如何策划一开始就有几千人、几万人参与的游行示威或者散步围观活动。
胜算而非无望
群体性事件的特色之一是要取得单个事件的阶段性成功,只有阶段性的成功才能吸引更多人的参与,才能扩大社会运动的范围和成果。作为策划者,目的是通过一次一次主动的策划、阶段性的抗争与成功,来激发民众的信心和力量,让他们觉悟起来,有力量起来,最终实现民众的自我解放。单个事件可胜性指的是事件的直接诉求不会对执政者直接构成倒台威胁,能迫使决策者接受对方的要求,实行抗争者的阶段性目的。
在这几年的民众抗争活动中,孙志刚事件、邓玉娇事件、冯正虎事件是民众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的三个典范。2003年3月20日,孙志刚在收容中惨死后,民众就提出惩治凶手、废除“收容审查”制度的要求,经过3个月海内外多方抗争,3月份,法庭审理此案、国务院废除了“收容审查”制度。这次事件是当局少有的对民众的让步和妥协。再如2009年邓玉娇事件发生后,民众就提出了释放邓玉娇的要求,经过海内外民众的抗争,终于导致邓玉娇当庭释放。这也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又如2010年春节前冯正虎滞留日本东京机场,提出一个要求“我要回家”,这个要求在海内外人权人士的抗争下终于实现,这也是非常激励人的。
这些事件之所以得胜,在于它们起初的直接诉求并不高远,在事件开始就多少包含某种胜利的可能性。而取得了胜利的事件会激励我们在抗争上不断再上台阶。
联合而非分裂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维权人士在国内就有地方派、言论派、行动派、激进派、温和派等区别及彼此间的矛盾,海外尤甚。就观点和思想,人们难以联合起来,但就事件和阶段性目的,人们还是愿意求同存异、联合起来的。
组织群体性事件的好处也在于就事论事、避免人事纠纷。在近年来的除了“杨佳事件”外的诸多群体性事件中,国内外各派基本上做到了联合一致,甚至在“孙志刚”、“邓玉娇”等事件中,体制内开明派也与体制外达成某种一致。
只有联合才有力量,各团体、各派别的合一,才能给专制者以足够的压力。具体做事胜于空谈,谈路线之争不如从一件小事做起。在做事中联合,在做事中团结。
不久前,在群体事件运营模式的一次实习当中,发起人决定以新疆7•5事件为切入点,进行“要求王乐泉下台”的签名及抗议活动。组织者慎重考虑了如何发起方可以联合更多的力量,最后经过充分讨论,确定以各团体的代表作为联合发起人,由此联合了各方面力量,取得了团结一致的效果。因此在群体性事件的发起和组织中,要强调团结精神而非坚持门户之见,联合各派力量是组织者必遵守的原则。
网下而非仅网上
互联网给予群体性事件的组织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需要充分地利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但最终互联网也只是至关重要的传达信息和联络的手段,运用互联网的目的是更有效地群体上街行为,非此不能达到政治目的。
互联网对群体性事件的意义在于:首先是高效传递信息。网络打破了国境线,只要有翻墙软件,就可以最快速地了解海内外资讯。网络中已经无所谓国内国外,信息是共同的,信息交流是多向的,无距离的,甚至都不知道对方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在推特、Skype、QQ、Facebook、电子邮件等网络中,可以最快速地传递信息、发布通知、号召人员参与、告知行动步骤等等。
其次,网络产生了新的组织和组织方式,这种组织是虚拟的,不需要面对面,与传统组织不一样。在推特、Skype、QQ、Facebook、邮件组中形成了一个个组织,这个组织可以在网络上发挥群体性事件的策划事题、组织人员、号召行动的功能。这些虚拟组织是非常庞大和众多的,他们成为群体性事件和抗议活动的策源地。网络不仅实现了信息自由、言论自由,更给组织策划抗争活动打开方便之门,这在北非、中东的茉莉花革命中表现了出来。
但网络信息的交流和把握、网络虚拟组织的运作,最终要落实到地面上。如邓玉娇事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屠夫吴淦从网络的热炒中走下来,亲自到邓玉娇所在的湖北巴东县去看她,还到了邓玉娇所在的医院,这样一个实际的围观行动,彻底地改变了邓玉娇事件“虚拟”的性质,当局也感到了现实的威慑力,最终不得不向民众妥协。又如同埃及青年们的决定性转变乃是从网络转入街头行为,到警察猝不及防的第21个地点进行游行示威,开始是300人,迅速增加到几千人,一路来到开罗广场后,人数已经增加到上万人。总之,群体性事件的标志是在街头进行的,这是根本;而网上的运作,为实现街头活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11年2月20日开始的中国茉莉花行动,在应用网络方面有着卓越的运作,但是在网下的运作还有待提高,这是茉莉花行动得胜的关键,也是本培训模式对中国民众之必要性所在。
二、社会运动组织者常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组织者常面临的问题:(一)难以克服人民的无力感;(二)难以克服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三)难以克服资源的缺乏;(四)不能有效率地分析事题与构造;(五)难以获得共同行动取向和步骤共识。
培训游戏之一:默默画房子。在讲解这个题目前,可让学员分组先做个体验式游戏:1.每四人分为一组,每一组发一张大白纸和彩笔4支;2.每个组都画一个房子出来,条件是一人一笔,共同完成,并且在画画过程中不许说话;3.游戏开始。每组通过无声的方式决定谁先画第一笔,然后按照某种顺序第二、三、四位紧跟着画房子;4.等房子画完后,将各组画的画同贴在墙上;5.评比哪组画得最好;6.每组组员谈画画过程中的感受。
这个游戏主要是体验团队中的合作、默契,因为不说话,组员都不知道对方要画什么,最终的房子是什么样子,这要猜测对方心理、全靠默契。通过游戏,体验到达成共识、相互合作、默契团结的重要性。
(一)难以克服人民的无力感
在专制制度下的民众,忍气吞声、无可奈何是常态。因为反抗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而民众的呐喊、抗议带来的是各种处罚、惩治。即使你毫无畏惧,但专制压力背后的暴力会最终出现。暴力就是直接以伤害人的肉体、危害与剥夺人的生命为目的,以强迫人中止或改变思想和行为。暴力具有直接性,它以肉体的疼痛和死亡的恐惧来最快、最直接地实现暴力行使者的意志,所以所有专制政权无不以暴力作为它们的统治基础;暴力具有最终极的威慑力,因为人类在肉体伤害和生命威胁前面很少有不妥协的,所以专制者相信只要使用暴力就能中止民众的反对与抗议。监禁、殴打、杀害,终于使大多数人深感希望的渺茫、力量的匮乏。
中国当局“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的策略和网络封锁、限制集会、聚餐等等措施,使民众之间更加难以团结联系起来,所以人民常常处于无力的状态,成为做惯了奴隶的人,下跪、磕头、盼望青天大老爷成为人民申冤的常态。人权活动人士,也时常处于无力感中,感到推动社会变革是何等之艰难,中国实现民主自由似乎遥遥无尽期。
这些无力感的产生,除了专制的强大凶恶外,另外的原因也是我们或急于求成、或没有有效地利用当前的自由度;也没有真正地明白群众的切身利害;更没有有计划、有步骤地使人民从小胜到大胜、从小勇到大勇、逐步克服恐惧感、提高自我自信,而实现自我解放。
本手册推广的群体性事件运营模式有助于组织者找到克服人民无力感的方法。
(二)难以克服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
中国专制之恶劣程度,可能连纳粹都相形见绌。中国执政党控制一切,从宗教、言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等,政教合一、党政合一、党军合一,它是极权制度。
当局吸取了中国1989年的经验、台湾转型的经验、苏联东欧演变的经验、颜色革命的经验、乃至近期突尼斯、埃及民众运动经验,其不断地针对“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对各级党政干部、公安武警、军队武警进行轮番培训、演练,认真研究如何对付。包括社科院、中央党校、国防大学等大批知识分子也为专制政权殚精竭虑,进行理论研究,制定与时俱进的对策,对付各类群体性事件。公安部、国安部、总参情报部更是紧锣密鼓,搜集有关群体性事件的信息。而执行机构,诸如国保大队、国安、网络警察、武警,对付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也从不手软。
一方面是整个国家的力量来对付社会民间运动;另一方面是社会反对运动的民间组织者势单力薄,二者的力量相比悬殊,可谓有天壤之别。恶劣的政治环境,要求我们在斗争中必须总结先辈经验、掌握适宜方法,需要更富有智慧,也需要更团结和协调。
(三)难以克服资源的缺乏
作为与专制制度进行抗争的抗争者,实际上负面的情绪一直伴随着他们,他们有难以克服的自己和民众的无力感,有难以克服的资源缺乏:人、钱、时间等等。没有人愿意跟你一起行动;在自己落难的时候也没有人来帮助;各种活动没有财力支持,乃至个人的生活开销都是问题。很多人权人士因为长期进行抗争,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很多有家庭的志士,因为物质的匮乏,最终不得不放弃政治抗争。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大部分人权人士都忙于自己的生计,在生存的边缘上挣扎。
人员匮乏、物质匮乏、时间匮乏,是目前中国抗争运动的总体特征。而一个抗争运动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有一大批专职人员的出现,能够“以战养战”,能够如基督教传道人所说的“传福音的靠福音养生”。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各方面资源的缺乏,在海外能够专职从事人权抗争、民主运动的人少而又少;国内的情况就更加严峻,专职者更加稀少,贫寒不说,而且不断入狱,这使他们很难从事自己的事业。
本手册所推行的运营模式意在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详细的规划和分析,以求达到资源的互补和调配。
(四)不能有效率地分析事题与构造
在目前中国,民众与当局冲突的各类事件层出不穷,但作为人权活动家不能关注所有的事件。何种事件值得我们去聚焦和运作呢?前不久,突尼斯发生的摆摊青年因受城管凌辱自焚事件可算是很好的聚焦事件,茉莉花革命的组织者很好地利用了该事件,凝聚了民众,一鼓作气颠覆和瓦解了突尼斯的威权统治。这类事件可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这类事件是可遇不可求的,需要社会矛盾积蓄到相当的程度,政府的镇压能力也疲弱到相当的程度,加上组织者有足够的群体事件组织能力,这个突发偶然的事件才可能成为彻底改变社会的契机。
但是,我们不能只是期待一次性改变社会,在民主变革彻底实现之前,我们不应该放弃每一阶段的努力,也就是要充分利用社会发生的各种事件,逐步凝聚民众,消弱权力,推动公民社会的建立。每个事件,不求过高过大的目标,只要能达到具体的目的就是胜利。这些具体的抗争事件,积少成多,阶段性发展,最终会促成整个社会的变革。如厦门PX事件、孙志刚事件、邓玉娇事件、冯正虎回家事件,以及最近南京的保护梧桐树事件等,都是很成功的社会性群体抗争案例。由于海内外的共同关注,民众广泛参与,这些案例最终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实现了阶段性目的。
国内各种事件层出不穷,用什么样的依据和标准进行筛选,最后确定某事件值得操作呢? 一般而言,这是经验问题,个人经验或社会、国家的经验。而本手册要讲的是基于这些经验,经过理性的考量,所总结出的社会运动模式,它对于我们选择事题,合理组织民众运动有重大的意义。
2010年,在中文网络上评出来的国内十大事件是:新疆托克逊县黑奴工事件、宁夏吴忠市跨省抓捕王鹏案、上海胶州路大火、北京交通治堵新措施、辽宁抚顺天价U盘、湖北恩施公安局长腐败日记、浙江温州钱云会案、广西北海白虎头村拆迁事件、河北大学李刚门交通肇事案、湖南常德“抢尸”案。这些事件,哪些利于进行群体性事件运作,哪些不利于运作?我们要通过分析该事件的性质与构造、分析事件当中诸种因素和能量,方可判断该事件是否值得运作,能否成功,或影响力有多大。这些是活动组织者需要掌握的,但中国目前的反对派对这些尚缺少认识和操作上的训练。
(五)难以获得共同行动取向和步骤的共识
目前国内被当局视为“敌对分子”的成千上万,这些人虽然大部分被当局限制了活动范围和行为,但一批批新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比如此次波及到中国的茉莉花革命,参与者绝大多数是新一代年轻人。
由于网络的兴起,关心国事的人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大家都在思考中国民主化的道路应该如何走,如何打破目前铁板一块的局面。虽然大家都想做点事情,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培训,难以获得共同行动取向和步骤的共识。
首先,大家关注的事件太分散,不能聚焦在一两个主要点上;其次,在运作上,即使是针对同一事件,也会出现不同的认识和策略方式。如钱云会案,有的人权活动人士轻易认定是意外交通事故,其结论并被官方利用,致使消弱了对整个事件的运作,不利于扩大事件规模。再如艾未未的“河蟹宴”,参与者多以艺术调侃为目标,而前往的访民们则认为连一句“反对强拆”都没喊,对之感到不满。可见,达成共识与共同行动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由于当局打压的严密性和残酷性,也由于反对派缺乏事件组织的意识,致使在大多数群体事件中组织与策划几乎是空白,此类事件更多的是自生自灭,难以成规模有效益。为此,我们要通过学习群体性事件组织模式,来提升我们达成行动共识的意识和方法。
社会运动组织者的问题解决方案:
1.以三至四人为一组设定共同同意的事题;2.分工合作收集该题的信息,并顾及其广度深度;3.以个人的价值观评估事题及信息;4.设定长短期目标及策略行动计划及步骤;5.领受团队约定、献心会;6.争取国内外友好团体的串联、团结与支援;7.行动计划执行后的评估、检讨及庆祝。
本手册所揭示的群体事件组织模式,可以视为社会运动组织者常面临的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个模式的基本概貌:首先,欲进行群体抗争活动的活动家或当事人,3-4人为一组,讨论确定抗争事件事题(指每一次群众斗争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围绕的中心),然后分工合作收集该事题的资讯,并顾及该事题的广度和深度。然后以个人的价值观来评估事题,以确定活动的行动口号及理论根据。接着要列举事题中要出现的各种人物和势力,包括正反两方面(如警察、海内外媒体等),并分析其价值观及策略(如警察会怎样对付我们,为什么要对付我们;海外媒体和NGO组织如何帮助我们,为什么要帮助我们,等等)。最关键的是分析我方策略(应对反方和展开活动的方法)、我方长远目标、我方近期目标及我方行动计划及步骤。将这些总结出来,并形成文字后,各个事题团队进行献心决志,团队达成知识、情感、意志乃至信仰的高度一致,紧接着就开始行动。在行动计划执行后,不论成败,都一定要进行评估、检讨及庆祝。
本手册所揭示的群体事件组织模式,又可分为四个模型:社会事题分析模型、理念价值观反省过程及步骤模型、策略计划模型、社会行动计划模型。
1.社会事题分析模型。此一模型解决到底做什么的问题,即如何选择有巨大意义、能够采取实际行动的事件题目。
2.理念价值观反省过程及步骤模型。此一模型解决为什么和怎样说的问题,即如何确定行动目标、口号、理论依据及长远蓝图。
3.策略计划模型。此一模型解决有什么资源的问题,也可以说解决“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的问题,即如何清晰地把握我们的同盟者和我们的敌对力量及其各自的策略。
4.社会行动计划模型。此一模型解决如何行动的问题,即如何设定长远目标、近期目标、社会行动策略、行动进度和分工、行动执行方式及最后的评估。
这四个模型将通过现场分组,每组进行实战演练来熟悉模型运作的全过程。作为小组成员,在各自小组中先共同得出社会事题,再进行理念价值观反思,再通过共同填表来完成策略计划模型,最后与组员完成社会行动计划模型。作为讲员,要在每个模型的实战演练前先要讲解模型的具体运用和如何进行实战演练,完成每一个模型后,讲员要叫每个组员进行讨论和总结。
三、组织模式步骤1:社会事题分析模型
社会事题分析模型第一讲
在讲解这个模型前,先做一个游戏。此游戏的目的,是把概念化的东西具体化,并为事题分析分好小组。
培训游戏之二:画出你对中国问题的强烈感受。
1.每人发一张大白纸和彩笔1支;
2.每人把自己对中国问题的最强烈感受用画画出来;
3.画完后将自己的画贴在墙上;
4.每个人对自己的画向其他人进行2分钟内的讲解;
5.根据所画的画大体分类:如有关环保、言论自由、高房价、访民等等;
6.根据类别学员重新分组,兴趣点相同的可以划分为一组,每组不少于3人,不超过5人。
这个游戏主要是训练组员将其政治理念具体化,让他人不仅能听懂,而且一看就能明白。这个游戏也可以了解每个组员的兴趣点,并根据其兴趣点进行分组,为下面的事题分析做好准备。
这个游戏完成时,已经分成了3个小组——A组、B组、C组。分好组后,讲员开始讲解以下两个问题:事题呈现步骤、社会事题选择的依据原则。
A.事题呈现步骤(社会分析与医疗具有相同性):
病痛---医疗---医生---诊断、找出病因---处方、移除病因---行动、住院、开刀
民众的痛---社会分析---社会工作者---找出社会的痛、事题分析—价值观反省---策略计划---行动计划、移除或解决病因
抗争活动的步骤是先从民众的痛开始的。进行群体抗争活动的原因,是这个社会充满了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民众的痛、非常难受。而哪个痛是最痛的或最应该治愈的,这需要人权活动家、社会工作者们选择事题。事题选择完后,进行价值观的反省、策略计划和行动计划。这就如同医生看病治疗病人的全过程一样,首先是疾病让患者感到病痛,作为要医治疗理的医生,第一步是要找到患者的痛,找寻到病因。第二步是根据病因找到处方:开药和准备动手术。第三步就是住院、动手术,彻底地治愈患者。
正如医生治疗病人首先要找到病痛在哪里一样,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先要找到民众的痛在哪里,什么是最痛?什么痛可以先进行医治?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靠社会事题选择的依据原则来进行。
B.社会事题选择的依据原则:
(一)具体的,可感触到的,而不是宏大理论的;
(二)迫切的,常在人民心里的;
(三)不构成群众内部分裂的,参加的人都同意;
(四)能够动员最多民众的;
(五)可行性,可胜性;
(六)对执政者(制度)不直接构成死亡威胁,但能迫使决策者采纳和接受解决方案。
这六条很好记:具体、迫切、合一、众多、可胜、接受。
(一)具体的,可感触到的,而不是宏大理论的
事件必须是有具体的人和事情,要直接的、具体的后果。这次突尼斯民众抗议目标就很直接:“本•阿里总统下台”;埃及的也很直接:“穆巴拉克下台”。中国近年来凡是成功的抗争,也都是非常具体的,如“取消收容审查制度”、“无罪释放邓玉娇”、“公布钱云会案真相”等等。事题切忌运用“要求言论自由”、“要求实施宪政”等等口号,这些口号太笼统,是蓝图而非要进行的事题。这个特点在本手册开篇非暴力抗争特征之一“具体而非宏观、事件而非理论”中也进行了阐述。
(二)迫切的,常在人民心里的
好事题的标志是最广大的民众感到非常迫切的。宪政、三权分立、军队国家化甚至言论自由都很好,但一般老百姓不知道其与他们自己的利害关系,也不感到是最为迫切的。有时候,人权活动家最为关注的权利恰恰不是老百姓所关注的;而很多民生问题才是老百姓最感迫切的,如高房价、通货膨胀、官员腐败、土地被强征、房子被强拆等等。抗争事件事题是为解决民众的痛的,而不首先是人权人士自己的痛的,单纯为了人权人士自己的维权是发动不了足够数量民众的!所以我们应该从最联系民众的地方着手,分析他们的最迫切的痛在哪里。
(三)不构成群众内部分裂的,参加的人都同意
同样是人权人士、同样是受迫害者,但由于民族、宗教信仰、历史包袱、文化等不一样,在同专制者进行抗争中也会出现分裂。所以抗争事题力求各力量的赞同合一,而非出现争议。比如“废除劳动教养”就是一个能团结所有团体的题目,无论是自由派知识分子、法轮功、西藏、新疆、海外民运都会支持这个事题,不会出现分裂。而如果是涉及要求某地区的独立的事题,肯定会有不同的意见,从而产生分裂。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同存异和具体化,大家都同意支持的具体事题才利于避开分裂、凝聚各方面的力量。
(四)能够动员最多民众的
人权活动家应该发动能动员数量最多的民众参与的抗争事题。数量是一个指标,它能产生巨大的压力。数量也向统治者显示我们的动员能力和群众的拥护度。最大多数民众关心的最大问题,是我们从事事题选择的重要依据。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很多题目,如环境污染、通货膨胀、居住问题等有可能动员最大多数民众的参与,而民众的参与会让他们解除自身的无力感,恢复信心,一次的得胜换来再次的参与、再次的胜利。厦门PX项目抗议的成功在于密切联系民众、动员了几万人参与,这是非常好的抗争事题。另外,那些媒体聚焦的事件也能够动员最多数量的民众,尤其是国内体制内媒体报道的事件,由于受众极多、网络上下关注者众,所以极易因此发动大规模的事件出来。所以作为人权活动家,时刻聚焦国内外媒体发生的重点事件,是非常必要的。
(五)可行性,可胜性
即具有可操作性,各方面条件保证能够发展下去,而不是空中楼阁、闭门造车。有人动辄说发动几十万访民到天安门广场游行、发动武装起义、组织全国人民进行胡锦涛下台的签名活动,这些活动,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难有可操作性,实是空话。我们需要的事题,是能够在目前中国活动自由度内的题目。近年来,陈西等贵州人权人士组织的人权研讨会、人权论坛,就是把握这种尺度后进行的好事题。
可胜性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不是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谋求的是一个个事题能获得阶段性的胜利,当然如果某个事题运作下去最后导致了专制政权的倒台,那也是非常理想的。阶段性事题的胜利,可以鼓励民众的自信心、可以打消他们对专制的恐惧、使民众对专制的抗争成熟起来、也可以吸引更多还在观望中的民众参与进来。而如果一开始就提出只能失败的事题,或者有些事题在运作最后归于失败,那么民众就会对接下去的抗争有恐惧心,再不会继续跟随人权活动家进行抗争。因此,对事题可胜性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宁肯多迂回,也不要选择那些注定失败的事题进行运作。冯正虎回家是一个这几年来鼓舞人心的抗争事题,他之最后得胜,也在于一开始就多少包含某种胜利的可能性。这次胜利就像“收容审查被废除”、“邓玉娇当庭释放”等胜利一样继续激励我们的抗争上台阶。总之,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一次一次主动的策划、阶段性的抗争和胜利,激发民众自己的信心和力量,让他们觉悟起来,有力量起来,最终实现民众的自我解放。
(六)对执政者(制度)不直接构成死亡威胁,但能迫使决策者采纳和接受解决方案
这一点跟第五点有类似之处,对执政者不直接构成死亡威胁,但能迫使决策者接受方案,达成抗争者阶段性目的的事题是行动者最该选择的。在中国这样极端专制国家中的群体性抗议,最起初的口号和诉求,一定不能直接对执政者及其制度构成死亡威胁,否则就会招致当局灭绝性的镇压。而如果事件关注的仅仅是民生范围或者具体的人和事件,那么执政者在起初会有一定的容忍度,这样极有利于将事件扩大。而且由于民众的抗争,执政者接受了这些次级目的,那么就更加能够振奋人心、民众也就会再接再厉、直到达到最终目的。
群体事件组织模式模型一实际演练:讲解完这两个问题(事题呈现步骤、社会事题选择的依据原则)后,要叫已经分好的小组根据以上原则,尽快确定各自的事题。这个事题会随着培训课进行到底、全面贯彻四个模型。
小组讨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现民众的痛”,列出组员认为当下民众最为痛苦的五件事。这一阶段要花30分钟时间。第二阶段,从这五件事中,根据社会事题选择依据原则,再选出一件事作为本小组要进行组织运作的社会事题。这一阶段也要花30分钟时间。
各小组经过60分钟讨论后,都得出了各自小组的事题。我们假设有3个小组,小组A的事题是“废除台湾雏妓”;小组B的事题是“抗议高房价、还我安居权”;小组C的事题是“废除劳动教养制度”,请每个小组选一名小组长,发表3分钟内的自己小组事题选定报告。
社会事题分析模型第二讲
群体事件组织的首要工作是确定事题,就是社会工作者到底要做什么。确定我们要做的社会事题后,我们还要对这个题目进行详细的分析。这个题目里面到底有哪些群体力量?各力量是否支持我们的行动?力量之间的对比如何?这是确定事题后的后续组织工作。
在做这个社会事题分析工作前,可以先做两个游戏来体验,以加强各组内部的信任和团队意识。
培训游戏之三:信任倒。三个人一组,两人牵手,一人背朝两人向后倾倒,由两人扶起。轮流倒后分享倒时的感受。
培训游戏之四:长龙。1.排成两个长队。每队有队长,为龙头。2.第一次,龙头闭眼,其他人睁眼,都不能说话,龙头带队伍前行。3.第二次,龙头睁眼,但不能说话,其他人闭眼,可以说话,龙头带队伍前行。两次行进各5分钟后,成员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
这里,我们用三个图表说明事题分析的重要性,然后讲解该事题的各成分。以“还我安居权”事题为例,先讲解社会事题的分析模型,然后,请各自小组填写模型表格,并讲解说明。
真实的社会与理想中的社会(图略):由于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各种正当需求的无法满足,带来种种痛苦,因此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的社会应符合人类良知的判断;如果是信徒,也是其信仰所应许可的。按照此标准,这个理想社会必然包括平等、正义、合作、和平、健康、教育均等、充分的就业机会、劳资平等等。理想社会如果只在人的脑海中,永远就是空想空谈,现实的社会丝毫不能得到改变。如何实现社会的改变呢?唯有通过民众广泛参与的社会运动,才能改变现状,迈向理想。实现从现实社会到理想社会的转化的关键途径就是组织起来的民众运动。
改变为什么是困难的(图略):现实的社会改变为理想的社会为什么会非常困难?最为中国人了解的答案是现实中的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意放弃利益,他们要维护其利益,并保护其体制,故千方百计阻碍变革。这是正确的解释。我们知道,任何社会体制或组织系统都有抑制人们反抗的机能,因此当人们想要改变社会时,会发觉他们的改革理想与可能的行动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或者说改革者的改革意图和他们所可能采取的社会行动有巨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说“心有余而力不足”是改革者们最通常状态,是正常的。造成这个差距的原因有:力量不足、不一致的行动方向、受排挤、差别歧视、缺乏资讯、没有资金、分析力不够,等等。本手册的组织模式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缩短意图与社会行动之间的差距,改变“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
能弥补此差距吗(图略):这个组织模式的目的就是透过参与社会行动的训练,帮助个人或团体更有效地弥补以上欠缺。具体步骤如下:
确定事题 → 收集相关资讯,进行分析 → 价值认定 → 设定阶段性具体目标 → 制定一份达到目标的行动计划 → 争取拥护者支持你的策略 → 实现采取行动,实现计划 → 评估总结。
这些步骤就是本手册的组织模式的运作过程,在前我们已经阐述了,这里重复为的是加深记忆。
社会事题分析模型第三讲:案例讲解
依据原则、经过讨论得出事题后,下一步就是分析该事题。分析事题有以下6个要点:
1.确定诸位参与者;
2.诸参与者的价值观、各自目标;
3.诸参与者实现目标的策略;
4.诸参与者实现目标的方法;
5.评估诸参与者的权重(权重:在事件中的权力比重,也即对事题的影响力);
6.评估诸参与者方法的成功率。
(这6个要点会在案例讲解中进一步陈述清楚)
事题分析步骤需要填写一份表格,其围绕一个中心题目有多个子项目。我们要先列举参与这个事题的所有人物、社团、势力的名称,之后,我们分析每个参与者在这个事题中的价值观和目标,即他们各自在这个事上要做什么。再次,我们分析各参与者的立场,他们的作用是助长好现象增长还是遏制好现象。再次,我们分析诸参与者为达到他们的目标,所有采取的策略方法是什么,他们各自的努力能否达到其目标,也即成功率(达到目标的比率)多高,并且分析诸参与者的权重在整个事题中是多少。最后,我们可以把所有参与者化为三类:支持者、反对者、中立者,并加上各自权重和评分,汇出诸力量分布拔河情形。
我们需要填写的空白表格如下:
1、社会问题分析模型空白图表 (目前的问题)
参与者
|
价值观及目标
|
立场
|
策略
|
评估
|
|
权重
|
成功率
|
||||
力量分布拔河情形:
减少←------------------∞-------------------→增加
我们以小组B为案例:其事题是“还我安居权、抗议高房价”,以下图表是已经填好的社会问题分析模型。B组确定的问题是:还我安居权,抗议高房价;参与者有:自住购房者、租房者、房奴(已购房者)、被拆迁户、海外媒体、不购房运动、海外人权机构、网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土局、房管局、城建规划局、机构炒房团、个人炒房客、公务员炒房者、地产开发商(国营、民营、海外)、房产中介商、中央银行、各商业银行、拆迁公司、公安武警、国内媒体、国内经济学者等24位。
自住购房者的价值观目标就是:买到自己经济能力能够承受的房子。他们的立场就是增加抗议高房价行动。他们的策略就是:群体商讨、寻求媒体支持、向政府陈情。他们实现其目的的成功率较低,在该事题中,其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权力比重是2分,属于中间权重。而与他们立场相反的,如地方政府,他们的价值观目标是追求经济收入、扩大GDP,立场是减少对高房价的抗议,他们达到目标的策略是动用舆论、哄抬房价、打压一切抗议高房价的行为。他们实现自己目的的成功率高;他们的权重是5分。最后画出综合力量拔河图:立场为减少抗议高房价行动的参与者是14位,权重共60分;而立场为增加抗议高房价行动的参与者是8位,权重共21分;中立者:2位,权重6分。我们发现,减少抗议高房价的势力远远大于增加抗议高房价的势力。具体见下图:
2. 群体事题分析:还我安居权、抗议高房价案例模型图表
参与者
|
价值观及目标
|
立场
|
策略
|
评估
|
|
权重
|
成功率
|
||||
自住购房者
|
买到经济能力可承受的房子
|
增加抗议
高房价 |
群体商讨、寻求媒体支持、向政府陈情
|
2
|
低
|
租房者
|
租金降低
|
增加
|
同上
|
2
|
低
|
房奴
|
减轻房贷压力
|
增加
|
网上呼吁、群体商讨、寻求媒体支持
|
2
|
低
|
被拆迁户
|
收回原居所,或得到高额赔偿、处罚野蛮拆迁
|
增加
|
上访、群体商讨、寻求媒体、人权机构及联合国支持
|
3
|
低
|
不购房运动
|
以不买房来促房价
降低 |
增加
|
寻求媒体支持、人权机构支持
|
3
|
低
|
海外媒体
|
新闻热点、社会公正
|
增加
|
采访报道热点事件、现场调查
|
3
|
中
|
海外人权机构
|
维护人权和安居权
|
增加
|
报道安居状况、典型案例;在海外组织抗议、游行示威
|
3
|
中
|
网民
|
维护自身利益、追求
社会公正 |
增加
|
网上议论、传递热点事件、组织签名等
|
3
|
中
|
中央政府
|
国家稳定、GDP增长
|
减少抗议
高房价 |
刺激CDP增长、默许涨价、打压民众抗议
|
4
|
中
|
地方政府
|
追求政绩、高GDP增长、当地稳定、提高财政收入
|
减少
|
策划房高价政策、
镇压民众抗议、迫害维权者 |
5
|
高
|
收钱、拿贿赂
|
减少
|
配合政府,制定土地政策,与开发商
联手开发,接受贿赂 |
4
|
高
|
|
房管局
|
收钱、拿贿赂
|
减少
|
配合地方政府土地政策,与开发商联手开发,接受贿赂
|
4
|
高
|
城建规划局
|
求政绩、收钱、拿贿赂
|
减少
|
配合地方政府土地政策,与开发商联手开发,接受贿赂
|
3
|
高
|
机构炒房团
|
大肆赚钱、促高房价
|
减少
|
操控房市,利用媒体为高房价辩护、造势
|
4
|
高
|
个人炒房客
|
赚钱、盼高价
|
减少
|
为高价辩护、指责要求降价者
|
2
|
低
|
公务员炒房者
|
赚钱、促高价
|
减少
|
利用权力囤积房屋、为高价辩护
|
3
|
中
|
地产开发商(国营、民营、海外)
|
大肆赚钱、促高价
|
减少
|
贿赂官员、官商勾结、开发地产、为高价辩护
|
5
|
高
|
房产中介商
|
赚钱、促高价
|
减少
|
为高价辩护、指责要求降价者
|
3
|
中
|
中央银行
|
金融稳定、经济发展
|
减少
|
一方面出台打压房市金融政策、一方面鼓励房屋地产信贷活动
|
4
|
中
|
各商业银行
|
大肆赚钱、促高价
|
减少
|
鼓励房屋地产信贷活动、为高价辩护
|
5
|
中
|
拆迁公司
|
赚钱、盼高价
|
减少
|
与开发商、政府勾结,为高价辩护
|
4
|
高
|
公安武警
|
社会稳定、履行职务
|
减少
|
与开发商、政府勾结,镇压民众抗议
|
4
|
高
|
国内媒体
|
维稳、媒体发行量
|
立场不明
|
时而鼓励打压房价、时而为民众发声、报道拆迁中的热点事件
|
3
|
中
|
国内经济学者
|
利益集团赏识、个人名誉
|
立场不明
|
有良知者为百姓发言;没有良知者与官商勾结、为其发声
|
3
|
中
|
力量分布拔河情形
减少←------------------∞-------------------→增加
抗议高房价(60分) 中立(6分) 抗议高房价(21分)
在还我安居权、抗议高房价这个案例中,增加抗议高房价一方的权重总分为21分,而减少抗议高房价一方的权重总分为60分,中立者6分。显然,阻碍抗议高房价活动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这是社会民众运动的常态,任何变革者开始都是弱势。关键是我们如何联合我们的朋友,对敌人的策略进行瓦解,坚持下去,使我方的力量逐渐增长,消弱对方,最终使强弱转换,达到目的。
在群体事件组织模式的演练中,各小组完成上述图表后,讲员可让各小组代表展示其图表,并进行分析讲解,如C小组的事题是“废除劳动教养制度”、D小组的事题是“废除强制性计划生育”等等。目的是看各组是如何分析自己的事题的,有何得失对错,进行集体讨论。比如,在上面的图表中,国土局的目的不一定只是拿钱、收贿赂,其还需要追求政绩,由此其便会反对过多占有农田,所以他们的立场不一定是“减少”,而可能是“增加”。通过这种交流、讨论,参与者可以提高对事题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而且当事者可以根据这个图表,反复衡量和调整,最终得出更客观的分析和判断。
社会学和社会运动是最难以量化的,但我们应该尽可能的精确化,这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所以绘制图表还是非常需要的。通过这些图表,我们可以理清事件中的各种角色,确定他们的立场,分清“敌友”。理清了各种角色、目标、方法、策略和影响力,会发现,我们的实力远远小于对方,这将使我们更清醒,行动更准确。面对我们处于弱势的常态,我们要做的工作是:扩大、整合支持的力量;影响、团结中立者;消弱、瓦解反对者。
四、组织工作步骤二:理念价值观认定过程及步骤
在参考完“还我安居权”价值观反省模型后,群体事件组织小组着手进行价值观认定,为组织活动的开展打下更好的基础。价值观认定就是对事题做理念、价值观甚至哲学、信仰上的探讨。这非常有利于保持小组的凝聚力和持续的战斗力,使每个成员明白自己为什么参与此行动、强化参与和坚持的精神,如果没有价值观的反省、陈述和认同,小组很快会瓦解、分崩离析。在群体事件中的口号、倡议书、宣言、新闻稿、游说辞令、理论阐述等都要在这一阶段产生,价值观认定为群体行动提供了坚实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舆论宣传力量。
群体事件操作步骤又分四个操作步骤:1.社会事题分析步骤;2.理念价值观认定过程及步骤;3.策略计划步骤;4.社会行动计划步骤。人民的疾苦是我们的关注中心,也是我们组织群体事件工作的原点,确定哪种疾苦是我们需要采取行动的,这就是确认事题。谁造成了人民的疾苦?谁是剥削者?他们的策略和力量分布如何?这就进入了社会事题分析。面对人民的疾苦和剥削者的现况,我们为何要改变?这就进入了我们行动的价值观认定阶段,非此,理念、方向就不清楚,热情就不能持续,很难进入策略和行动阶段。在陈述完价值观后,我们要考虑的是我方如何削弱对方力量、增加我方力量,这是行动中的策略选择。然后再根据策略制定出行动计划,最后一起开始行动。群体事件组织者必须经过这四个步骤才能组织成功一个事件。
再次理解后,我们看什么是价值观认定:
1.每个人在价值观上都有远景见解。
2.此远景见解是属于个人的,并有独特性;但可与他人分享。
3.每个人对一些事件、人、著作等的认定有其自主性。
4.个人见解会影响我们的行动,尤其在危机状况下,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5.这些见解的大部分是下意识的,非概念化的。
6.当我们意识到这些见解,表达出来,并发现其与我们的计划、行动相关联时,我们会感到行动的力量。
7.这些个人的见解是可经培养彰显的,但最好能与组织成员一起培养。
在我们基本了解了什么是价值观认定之后,下面更具体地提出了价值观认定的步骤,简单而言,回答完有关价值观的以下诸问题,就基本厘清了自己的价值观:
1.确认所关心的问题
1)是什么问题?
2)谁是受害者?他们的痛苦是什么?
2.这个问题和你的关系
1)为什么你会关心这个问题?
2)这个问题如何具体地影响你的生活?
3)有什么情况引起你的感触?
4)何种感触?
3.由上述步骤所产生的现象提出价值观陈述
1)有关的价值观声明
2)应做何事的声明
4.这些价值观叙述的根源和来源是什么?
1)个人的体验或故事:当事者本身的经验
2)权威性个人所说所写:第三者的经验
3)权威性的社团或组织:公共的权威
5.行动的暗示:回顾原来的问题,你是否能找出一些不同的基本解决策略?
6.这次行动的口号大概有哪些?
为了能够正确地填写并认定这些问题,这里以“还我安居、抗议高房价”为案例模板:
1.确认所关心的问题
1)是什么问题?
答:抗议官商勾结操作的高房价、还中国公民安居权。
2)谁是受害者?他们的痛苦是什么?
答:自住购房者、租房者、房奴、被拆迁户:买不到房子、租不起房子、还不起房贷、被野蛮拆迁、回不到原来住处等等。
2.这问题和你的关系
1)为什么你会关心这个问题?
答:正义感、人的基本人权、同情心、道德责任、嫉恶如仇。
2)这个问题如何具体地影响你的生活?
答:通过媒体报道、自己房奴的经历、周围人的感受、亲戚朋友的哀叹,使我不得不关心该事。
3)有什么情况引起你的感触?
答:房价高企、强拆横行、房奴叹气、房商暴利、卖地维持GDP。
4)何种感触?
答:生气、悲伤、同情、羞辱、奋起抗争。
3.由上述步骤所产生的现象提出价值观陈述
1)有关的价值观声明
答:高房价违背社会公义公平是完全不合理的、降低房价改变不合理的地产法律和制度是非常应该的、强制拆迁是践踏人权的野蛮行为、房产腐败是当前官僚腐败的最突出表现应立即被制止!
2)应做何事的声明
答:应该加强民众对房屋高价问题的关注、应该帮助高房价受害者控诉不合理制度、应该动员高房价受害者采取实际行动来抗议不合理制度与政策。
4.这些价值观叙述的根源和来源是什么?
1)个人的体验或故事:当事者本身的经验
答:唐福珍自焚案、宜黄拆迁案、上海世博难民联合国上访案、倪玉兰拆迁悲剧等等。
2)权威性个人所说所写:第三者的经验 《孟子•梁惠王上》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这里的“恒产”对于中国公民来说就是房子。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居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
《圣经 创世记》2:18 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上帝在创世之时,就为亚当准备了安居的地方。上帝在《利未记》25:19 中对以色列人说:“地必出土产,你们就要吃饱,在那地上安然居住”。
《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五条规定:“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其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及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第一条中也指出:“所有人民得为他们自己的目的自由处置他们的天然财富和资源,……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剥夺一个人民自己的生存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关于获得适当住房权的第四号一般性意见(第六届会议,一九九一年)》第一条规定:“适足的住房之人权由来于相当的生活水准之权利,对享有所有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居住的权利是指为生存而必须提供的住房方面的保障。
1985年12月17日,第四十届联大一致通过决议,确定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为世界住房日(World Habitat Day,世界人居日),并每年确定一个主题。2010年10月5日世界住房日的主题是“千年发展目标和城市”。今年世界住房日的主办城市是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
胡锦涛、温家宝先后在十七大和全国十一届一次人代会上均提出“五有”的目标追求,即要让中国公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3)权威性的社团或组织:公共的权威
答:联合国居住规划署负责大多数国家安居事宜、海外杨建利博士发起的麻雀行动、“中国人权”组织关注安居权。
5.行动的暗示:回顾原来的问题,你是否能找出一些不同的基本解决策略?
答:(1)发布并全民签署《中国公民要求政府公布公务员房产呼吁书》;(2)发布并全民签署《中国公民要求政府制止高物价尤其高房价呼吁书》;(3)动员各地民众给当地GDP至上的地方政府颁发“鸡的屁”奖;(4)动员各地民众给当地与官员勾结的黑心开发商颁发“厚黑狼”奖;(5)五、动员各地无房民众进行“无壳蜗牛”文化活动和“住进去”——直接进住闲置空屋活动;(6)动员各地房奴进行缓缴房贷、与开发商和银行谈判活动;(7)动员各地被拆迁公民收集并展示强制拆迁各种惨剧图片,在各种媒体上曝光,全力支持麻雀行动。(8)组织体制内外学者、高房价受害者、拆迁受害者、房产商、官员召开安居权、高房价问题研讨会。
6.这次行动的口号大概有哪些?
答:还我安居权、反对蛮强拆;
还我安居权、反对高房价;
还我安居权、我们要尊严;
还我安居权、公布官房产;
还我安居权、土地要私有;
还我安居权、齐来住空屋;
还我安居权、房奴缓缴贷;
还我安居权、政府鸡的屁;
还我安居权、房商厚黑狼。
以上案例可以帮我们明白价值观认定步骤。组织群体事件者必须要经过这个步骤,然后确定群体事件的理论依据和宣言、倡议书、口号、标语等,并对下一步行动的产生,大概提出方案。群体事件领导团队也因为价值观的认定而有了共同的愿景、共同的外界传播内容,如此,就更加加强了内部的凝聚力。价值观认定之后的步骤,就是策划针对每个参与者的具体行动策略。
五、 组织工作步骤三:策划计划步骤
在进行此组织步骤前,要在领导团队中进行两个游戏来增强团队精神,同时,要让团队成员明白爱、公义、力量的关系,危机和转机的关系,强化成员的斗志。
游戏之一:在卡片找共同点:准备几十张不同颜色、形状的卡片。每人领一张。游戏就是每人找与自己卡片有类似特征的卡片持有者,找不到者是失败者。游戏开始:
第一次:迅速找到与自己卡片有共同特征的2个人
第二次:迅速找到与自己卡片有共同特征的3个人
第三次:迅速找到与自己卡片有共同特征的4个人
第四次:迅速找到与自己卡片有共同特征的5个人v
第五次:迅速找到与自己卡片有共同特征的6个人
此游戏的目的是在团队中求同存异、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游戏之二:两队互相猜测对方的排队原则。 参与人员分成两个队伍。一队外出,一队在房子里面按照一定原则排好队伍次序。如按照年龄由大到小、按照个头由低到高。然后叫屋子外面的队伍进来,相互猜对方的排队次序原则,是年龄、身高还是其他。只限三次,猜不对的为输者。
此游戏的目的也是加强团队的协调性。
爱、公义、力量是此群体事件组织模型的主要价值观,也是对每个组织者的人格要求:
爱:关爱、关心他人,热爱自己的民族、国家。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你希望他人如何待你,你就怎样待他人。
公义: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赏善罚恶、正直诚实、铲除邪恶。
力量:采取行动的能力;决定自我命运的能力;维护作人尊严的能力。
有爱、公义,但无力量:空谈而无行动,光说不练,救济但没有改变体制(这个问题在开篇讲解群体性事件特征的时候,在“瓦解而非救济”一节中已经做了讲解)。
有公义、力量,但无爱:律法主义、严酷的斗争。
有爱、力量,但无公义:仁慈的专制、家长制、大男子主义等等。
作为事件策划者、组织者、执行者,爱、公义和力量这三个要素都要具备。作为社会活动的领袖,不仅要求相当高的技术素质,而且要求相当高的道德素质、灵性素质。
危机与转机
群体事件组织成员可能会感到我们的理想虽然非常崇高,而且有根有据,但是现实的困难非常众多,我们与敌对者的力量悬殊,这是一个巨大的危机。但是危机也是转机,我们要进一步分析这个危机,找出可能改变的因素,找出对方的策略和优劣之处,然后对症下药。这就要求我们进行组织工作的第三个步骤:策略计划分析。
策略计划分析,也被细化为以下的表格,组织群体事件的团队成员在填写以下表格过程中,就能清晰把握下一步的行动策略:
可行策略计划表
立场
|
参与者
|
方法
|
影响评估
|
可行策略
|
行动建议及优先顺序
|
组织工作的核心步骤——群体事件策略计划的制定就是以上这个表格的填写。为了更好地完成表格的填写和各自群体事件的策略计划,团队成员有必要再次参照“还我安居、抗议高房价”的案例模板。
(待续)
(续第51期)
群体事件组织工作的核心步骤就是群体事件策略计划的制定,这由组织小组来完成。具体而言,就是组织小组针对事件各方,制定对其有针对性的策略,并将改策略具体化为行动,并根据行动的重要性,将行动按优先顺序排列。在以下这个参考表格中,组织小组可对照“还我安居”的范例,制定出自己事题的策略和行动。以下两个概念要明白:
1.
为达成可行解决方向所需的策略:这是我方的策略,是我方对事件诸方的应对策略。对反对我方者,我们如何应对;对支持我方者,我们如何结盟、团结一致。组织小组者要把应对方案制定出来。
2.
行动建议及优先顺序:就是依据我方的策略,列出我方的应对行动,并大致根据重要性划分出顺序。这个行动也是针对诸位参与者的。 为了使组织小组更好地完成此一步骤,以下模板可作参照:
目前的问题:还我安居、抗议高房价
可行解决策略:联合海内外正义力量、呼吁降低房价、维护安居权
可行解决策略:联合海内外正义力量、呼吁降低房价、维护安居权
各方
|
立场
|
其方法
|
影响评估
|
为达成解决方向的策略
|
行动建议及优先顺序
|
自住购房者
|
增加(抗议高房价)
|
群体商讨、寻求媒体支持、向政府陈情
|
低
|
收集资料、结盟、提供支援、统一组织起来
|
1.
发动签名运动
2.
组织在各城市的集会或研讨会活动
3.
使媒体采访他们
|
租房者
|
增加
|
网上呼吁、群体商讨、寻求媒体支持等
|
低
|
收集资料、结盟、提供支援、统一组织起来
|
1.
发动签名运动
2.
组织在各城市的集会或研讨会活动
3.
使媒体采访他们
4.
无壳蜗牛活动
|
房奴(已购房者)
|
增加
|
网上呼吁、群体商讨、寻求媒体支持
|
低
|
收集资料、结盟、提供支援、统一组织起来
|
1.
网上房奴论坛
2.
签名运动
3.
各城市房奴悲歌活动
4.
媒体关注房奴
5.
成立网上网下房奴联盟
|
被拆迁户
|
增加
|
上访、群体商讨、寻求媒体和人权 机构及联合国支持
|
低
|
收集资料、结盟、提供支援、媒体广泛报道
|
1.
形成被拆迁户网络组织
2.
对受迫害案例给媒体曝光
3.
组织抗议(国内 海外)
|
不购房运动
|
增加
|
寻求媒体支持、寻求人权机构支持
|
低
|
结盟、提供支援、媒体广泛报道
|
1.
扩大签名运动
2.
媒体曝光
3.
上街散步 征集签名
|
海外媒体
|
增加
|
采访报道安居状况、热点事件,前往事发地点
|
中
|
结盟、寻求支援、提供资料和新闻
|
1.
提供活动进展状况
2.
被迫害事件不断报 道
3.
通过媒体联络海内外同盟军
|
海外人权机构
|
增加
|
报道安居状况、人权受迫害案例,在海外组织抗议、游行示威
|
中
|
结盟、寻求支援、媒体广泛报道
|
1.
提供被迫害案例
2.
要求在海外各机构前抗议示威
3.
协助获得国际人权机构和联合国支持
|
网民
|
增加
|
网上议论、传递热点事件、组织签名等
|
中
|
结盟、提供支援、媒体广泛报道
|
1.
设立专门博客、网站
2.
传递热点事件
3.
网上联名信
4.
网上组织群体抗争、集会、游行
|
中央政府
|
减少(抗议高房价)
|
为稳定打压地方促高价政策、为GDP默 许涨价、镇压一切民众安居权抗议行动
|
中
|
媒体揭露、呼吁请求
|
1.
揭露中央政府在高房价中的作用
2.
呼吁中央政府监管地方政府
3.
引导民众反对GDP政策
|
地方政府
|
减少
|
为GDP颁布、策划房高价政策、为稳定 镇压民众安居权抗议行动
|
高
|
揭露罪行、抗议政策实施
|
1.
揭露地方政府在高房价中的作用
2.
组织抗议地方政府开发政策
3.
引导民众反对GDP政策
|
国土局
|
减少
|
配合政府为GDP制定土地政策与开发商 联手开发土地、接受大量贿赂
|
高
|
揭露内幕、投书反贪机关
|
1.
揭露国土局内幕
2.
投书新闻媒体
3.
投书反贪机关制裁国土局
|
房管局
|
减少
|
配合地方政府土地政策与开发商 联手接受大量贿赂
|
高
|
揭露内幕、投书反贪机关
|
1.
揭露房管局内幕
2.
投书新闻媒体
3.
投书反贪机关制裁房管局
|
城建规划局
|
减少
|
配合地方政府土地政策与开发商 联手接受大量贿赂
|
高
|
揭露内幕、投书反贪机关
|
1.
揭露城建规划局内幕
2.
投书新闻媒体
3.
投书反贪机关制裁城建规划局
|
机构炒房团
|
减少
|
操控房市、为高价在媒体辩护、造势
|
高
|
揭露内幕、批判其言论
|
1.
揭露机构炒房内幕
2.
投书新闻媒体
3.
在网上列举机构
4.
批判其言论
|
个人炒房客
|
减少
|
为高价辩护、指责要求降价者
|
低
|
批判言论、呼吁改变
|
1.
投书新闻媒体
2.
在网上批判个人炒房者言论
|
公务员炒房者
|
减少
|
利用权力囤积房屋、为高价辩护
|
中
|
揭露内幕、投书反贪机关
|
1.
揭露公务员炒房内幕
2.
投书新闻媒体
3.
投书反贪机关制裁公务员炒房
|
地产开发商 (国营、民营、海外)
|
减少
|
贿赂官员、官商勾结、大肆开发地产、 为高价辩护
|
高
|
揭露内幕、投书反贪机关
|
1.
在网上揭露开发商2.组织人员公司签抗议
2.
批判为开发商辩护言论
3.
开展黑心开发商评比活动
|
房产中介商
|
减少
|
为高价辩护、指责要求降价者
|
中
|
揭露内幕、呼吁请求
|
1.
在网上揭露中介商
2.
批判为中介商辩护言论
|
中央银行
|
减少
|
一方面出台打压房市金融政策、一方面 鼓励房屋地产信贷活动
|
中
|
揭露内幕、呼吁请求
|
1.
揭露中央银行内幕
2.
投书新闻媒体
|
各商业银行
|
减少
|
鼓励房屋地产信贷活动、为高价辩护
|
中
|
揭露内幕、呼吁请求
|
1.
揭露各商业银行参与房屋腐败内幕
2.
投书新闻媒体
3.
投书反贪机关制裁腐败行为
|
拆迁公司
|
减少
|
与开发商、政府勾结、为高价辩护
|
高
|
揭露内幕、投诉上访、集会抗议
|
1.
揭露野蛮拆迁,投书新闻媒体
2.
网络传播,组织抗议
3.
拆迁公司前抗议
|
公安武警
|
减少
|
与开发商、政府勾结、镇压阻止拆迁、 地产开发者
|
高
|
揭露内幕、投诉上访、集会抗议
|
1.
揭露野蛮拆迁,投书新闻媒体
2.
网络传播,组织抗议、上访
3.
海外呼吁、抗争
4.
投诉检察、纪检部门
|
国内媒体
|
立场不明
|
时而鼓励打压房价、时而为民众发声、 报道拆迁中的热点事件
|
中
|
呼吁良知、投递新闻和案例
|
1.
召开记者会、发布新闻、提供案例
2.
呼吁报道还我安居活动
3.
为受害者发声
|
国内经济学者
|
立场不明
|
有良知者为百姓发言,没有良知者与官 商勾结、为其发声
|
中
|
呼吁良知、为公义发声
|
1.
召开学术研讨会
2.
呼吁批判政府的房地产政策
3.
为老百姓发声
|
六、组织工作步骤四:社会行动计划
该步骤是具体实施的步骤,就是将上个步骤确定的“可行解决策略”全面实施的步骤。在落实这个步骤前,我们先了解下一个社会行动的基本过程以及社会工作者常用的8种行动策略。
一个社会行动或者一个群体性的事件,具有以下的过程:
1.
一个人的梦——梦想者;
2.
梦想者和3-5人分享梦想以产生理想概念——概念启发者;
3.
将理想、概念具体化,成为文化——概念成形者;
4.
将理想、概念传播出去——传播者;
5.
产生组织工作者——组织者;
6.
形成工作小组进行分析、探讨、策略计划,开始落实社会行动。
这个过程就是组织者组织群体事件的一般过程:组织者个人因为民众的疾苦产生要改变的梦想,然后将这个梦想与3-5人分享,分享中形成了概念、文化和事件的大概想法,然后将这个概念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出去;传播过程中产生真正想做事的组织者,组织者形成工作小组进行探讨并落实行动。一般而言,社会工作者常用的行动策略有:
1.
意识提升:通过媒体和行动倡议、呼吁、讲解改变观念;
2.
内部改革:自身的组织化和更新;
3.
资料收集、整理、出版:信息的系统化、大范围传播;
4.
建立联系网:为事件建立新的人、事联系网;
5.
改变公共政策:影响当权者、改变政策和制度;
6.
新形态的社会服务:新形势下进行新社会行动;
7.
创造不同形态的组织:为改变形势产生更多新组织;
8.
组织弱势群体:为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寻找出路。
开展行动,就要运用以上8种行动策略中的几种。
现在就要展开社会行动计划的步骤了,这个社会行动计划步骤可以再分为6个步骤,组织者要逐个完成以下6个步骤:
1.
再次确定理想是什么。
2.
设定目标,包括长期目标、短期目标。这两个目标里面又可分为可行策略、行动两部分。
3.
以上两个目标中的可行策略运用了哪些社会工作者常用的社会行动策略。
4.
行动进度与分工表(见下图)。
5.
行动的执行方式。
6.
评估:选定召集人与时间。
工作分工与进度表
工作项目
|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依此类推
|
召集人
|
进度
|
10
20 30 |
10
20 30 |
10
20 30 |
10
20 30 |
10
20 30 |
10
20 30 |
|||
为了使组织小组更好地完成此一步骤,以下“还我安居 抗议高房价”小组已经实施的步骤可作参照:
1.再次确定理想是什么:房价适合一般工薪阶层,无官商勾结操纵房市、无强拆、强征。土地私有化、房产私有化。
2.设定目标
1)长期目标
A.
可行策略:修改土地政策、修改GDP政策、组织全国性抗议高房价还我安居权活动、制定反房市腐败各项法律。
B.行动:1.组织体制内外学者、官员召开安居权、高房价问题研讨会;2.发布并全民签署《中国公民要求政府公布公务员房产呼吁书》;3.发布并全民签署《中国公民要求政府制止高物价尤其高房价呼吁书》;4.海内外媒体曝光房市丑闻、强拆案例、房奴心酸等等;5.联合海外人权机构和联合国居住署,关注中国人住房问题、拆迁问题。
2)短期目标
A.可行策略:与支持者结盟,收集资料、揭露房市内幕、组织游行示威、上访投诉活动。
B.行动:1.通过抗议高房价签名活动与支持者结盟;2.投书新闻媒体、网络,大力揭露黑、强拆案例;3.投书反贪机关,制裁非法牟利的国家机关;4.给地方政府颁发“鸡的屁”奖;5.给黑心开发商颁发“厚黑狼”奖;6.进行“无壳蜗牛”文化活动和“住进去”——直接进住闲置空屋活动;7.各地开展强制拆迁各种惨剧图片展,在各种媒体上曝光。
3.以上两个目标中的可行策略运用了哪些社会行动策略(1.意识提升;2.内部改革:组织化;3.资料收集、整理、出版;4.建立联系网,5.改变公共政策)。
4.行动进度与分工表(略)。
5.行动的执行方式:由各小组召集人筹组工作小组进行之。
6.评估:选定召集人与时间。
每隔月评估一次,半年后做一次第一阶段的总检讨。
制定完成6个步骤的文字说明后,就是具体实施这6个步骤。这就进入了具体操作的状态。工作小组即刻进入抗争阶段,按照行动进度和分工表进行具体分工并催促各项目的实施,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的,给予表扬;没有完成的人员,要找出问题,协助推进。固然在群体抗争活动中会出现众多出人意料的事故、阻力,但只有组织小组按照我们所述的步骤、表格,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地去实施,才有可能达到目标。
七、群体性事件组织者的六大精神
这套群体性事件运营培训模式旨在:
1.
激发人民争取应得的权利,实现自我解放。
2.
以爱与公义为原则,以非暴力为手段组织人民,争取权利,恢复人的尊严,因为人本有上帝的形象。
3.
以普世原则为价值观,但超越宗教和教派。任何反抗专制争取人权的组织都可以运用这套模式。
这套模式告诉我们组织者不仅需要运营的智慧,更需要以下六点精神:
1.
对抗邪恶的勇气:没有这个勇气和胆量就没必要成为社会活动组织者。
2.
为义受苦的勇气:要承受常人不能承受的。
3.
创造性的少数:必须有一批人要先于大众站出来,主动组织、策划。
4.
相互成为资源的结盟:个人无法进行社会活动,社会活动必须是互为肢体、凡事团队的精神。
5.
爱与非暴力:初期的社会活动必须是靠爱和非暴力,如此才能壮大。但当专制者的暴力出现时,局面就比较复杂,但如论如何,公民有自卫防卫的权利,不管采取什么措施。
6.
争取被压者的尊严:事件的目的是恢复他人的尊严而非提高自己的名声。
结语
本手册即将结束,但愿该书能为中国的抗争者助力,能为他们化解一些困难和险阻,也希望能通过本手册掀开中国公民维权抗争新的一页。我们首先总括了解了群体性事件及社会运动的运作特点,并且提出了社会运动组织者常面临的问题,面对这些特点和问题,提出了群体事件组织步骤,这四个步骤是:1:社会事题分析;2:理念价值观反思过程及步骤;3:策划计划;4:社会行动计划。了解和掌握了这四个步骤,对我们进行群体性事件的策划和运作就会有巨大的帮助。
换句话说,群体性事件一般操作模式是:讨论确定非暴力抗争事题(指每一次群众斗争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围绕的中心)——列举事题中的正反诸参与者(如警察、海外媒体等)——分析诸参与者价值观及策略(如警察会怎样对付我们,为什么要对付我们;海外媒体和组织如何帮助我们,为什么要帮助我们)——列举我方价值观声明(行动口号及理论根据)——分析我方策略(应对反方和展开活动的方法)——我方长远目标——我方近期目标——我方行动计划——开始行动——行动中的反馈——最后的评估。
我们也必须塑造群体性事件组织者的六大精神,这些精神将使我们的斗争智慧和品格、意志上升到新的境界。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该套手册如果跟现场的演练结合起来,那么效果就更好。任何看完手册的人,都可以组织演练和培训,但能体现精髓的演练目前在国内无法开展,只能使国内的人权人士通过网络进行初步把握。无论如何,该套教材已经详细地讲解了操作的全过程,足以为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运作提供巨大帮助。我们已经迈出了使中国维权抗争专业化、理性化、富有分析谋略化的第一步,至于与该套手册相配合的光碟、视频、网络课堂和实地演练,希望能够尽快开发出来,以满足在风起云涌的维权斗争中的志士们的需要。
愿上帝祝福中国!愿神的公义如大水滚滚,公平如江河滔滔!
2011/5/13
(全文完)
《中国人权双周刊》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iweekly.hrichina.org/article/1020
http://biweekly.hrichina.org/article/1020
建议大家多宣传一下这几个翻墙地址,让更多的人翻墙,减少愚民,专制自然倒下:
回覆刪除永久免费的VPN,不会被墙,速度还超快 http://url.cn/FNwufd
谷歌合成代理(Goa),翻墙很快 http://url.cn/FBqShL
火狐翻墙(Goa),翻墙一样快 http://url.cn/5vUBEo
Android系統穿/牆利器 http://fqrouter.tumblr.com/android-latest
手机翻墙 http://redir.ec/qK8i
看国外电视台 http://tv.goodwd.cn/
网页直接翻墙 http://url.cn/C3QmGS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