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美国经济概览》(An Outline of the U.S. Economy) 美国劳工



  • 美国国务部

美国劳工美国劳工
尽管工会的作用在近几十年已经衰弱,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工会功不可没。本文摘选自《美国经济概览》(An Outline of the U.S. Economy) 一书。文章追述了美国工会150年前的斗争至其辉煌时期的发展历史,并阐述了由于近年来新工种和劳工市场的变化它们所面临的困难。工会影响力顶峰时期,甚至改变了美国政治。

在美国从农业社会发展成现代工业国的进程中,它的劳动大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直到19世纪末以前,美国基本上一直是个农业国。在早期经济中,非熟练工人生活困苦,收入仅为工匠、手艺人和机械师的一半。城市中约40%的工人是低工资的劳工和服装厂的女裁缝,经常生活在凄惨的环境中。随着工厂增多,儿童、妇女和穷困移民普遍受雇操作机器。
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出现重大的工业增长。许多人离开农场和小城镇进工厂工作。工厂以大规模生产为基础,并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依靠技术较不熟练的劳工和低工资。在这种环境中,工会影响逐渐扩大,终于取得劳动条件实质性的改善。工会还改变了美国政治;他们通常是民主党的盟友,在自20世纪30年代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 新政1 (New Deal) 时期至 60年代肯尼迪 (Kennedy) 和约翰逊 (Johnson) 政府时期制订的许多社会改革法律中,工会代表着一支关键的选民群体。

今天,有组织的劳工仍然是支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但是它的影响已经显著减弱。制造业的重要性已经相对减小,而服务业则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不再从事非熟练的蓝领工厂工作,而是在办公室白领工作岗位上。与此同时,新型产业需要能够适应计算机和其他新技术带来的不断变化的掌握高技术的劳动者。越来越强调“按客户要求生产”和需要经常改变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促使一些雇主精简组织层次,依靠自主、跨工种的工人团队。

植根如钢铁和重型机械设备那类产业中的有组织的劳工对这些变化作出反应有困难。工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发展迅速,但在以后的年月,由于就职于传统制造业的工人人数缩减,工会会员也相应减少。雇主面对来自低工资的国外竞争对手的日趋激烈的挑战,着手在雇用政策方面寻求更大的灵活性,使用更多的临时工和兼职雇员,并且不重视旨在与员工建立长期关系的工资和福利计划。他们还更露骨地反对组建工会活动和罢工。曾经顽强抵抗工会力量的政治家们制定了进一步削弱工会基础的法律。与此同时,许多较年轻的技术工人逐渐将工会视为约束他们独立的不和时宜的组织。只有在实质上具有垄断功能的部门,如政府和公立学校中,工会在继续发展。

尽管工会势力减弱,成功行业中的熟练工人却从工作场所近期的许多变化中得益。然而,在更为传统的行业中的非熟练工人则经常遭遇困难。上个世纪80和90年代中,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的工资的差距日益扩大。尽管90年代末美国工人可以回顾因强劲经济增长和低失业率带来的10年日趋繁荣,但许多人对将来如何却茫然无数。

劳工标准

经济学家将美国一些经济成就归功于劳工市场的灵活性。雇主们说,他们的竞争力部分取决于享有随市场条件变化而雇用或解雇工人的自由。而美国工人历来是流动的;许多人把工作变动看做是改善生活的手段。即使如此,雇主历来承认如果工人认为所从事的工作提供了发展的长期机会,他们的生产率便会更高;而工人们把工作稳定列为最重要的经济目标。

美国劳工史包含两种价值观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灵活性和长期承诺。许多分析家一致认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雇主更着重灵活性。或许正因如此,劳资间的关系变弱了。然而,覆盖面很广的州和联邦法律仍保护工人的权利。以下是一些最重要的联邦劳工法律:
  • 1938年公平劳工标准法 (Fair Labor Standards Act) 规定了全国最低工资和个人可被要求工作的最高时数。它还有加班费的规定和防止虐待童工的标准。
  • 1963年,该项法律经修正,增添了禁止在工资上歧视妇女的条款。尽管最低工资问题在政治上屡屡引起争论,国会仍然间或进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1999年的标准为每小时5.15美元,当时虽然对工人的需求很大,然而许多雇主,甚至那些雇用非熟练工人的雇主都支付了高于底限的工资。一些州的工资底限高于联邦的规定。
  • 1964年民权法 (Civil Rights Act) 确定雇主不得因种族、性别、宗教和原国籍而在雇用或使用上歧视雇员(该法还禁止在选举和住房上的歧视)。
  • 1967年反对就业年龄歧视法 (Age and Discrimination in Em- ployment Act) 保护老年员工在就业上不受歧视。
  • 1971年职业健康与安全法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Act) 要求雇主必须提供安全的劳动条件。根据该法律,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OSHA]) 制定了工作场所标准,进行检查以评估是否符合标准,颁布嘉奖和对违规者实行惩罚。
  • 1974年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 (Employee Retirement Income Security Act,[ERISA]) 制定了企业或其他非公共组织设立的退休金计划的标准。
  • 1993年家事与病假法 (Family and Medical Leave Act) 保证雇员因生育、领养孩子,或照顾重病亲属享有无薪假。
  • 1990年通过的残疾美国人法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确保了残疾人的工作权利。

早期的劳工运动

许多旨在提高美国劳工生活的法律和计划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后的几十年里。当时,美国劳工运动的政治影响取得进展并得到巩固。劳工运动的兴起并非一帆风顺;它不得不为确立自己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而斗争了 150多年。与某些其他国家的劳工组织不同,美国的工会试图在现存的自由企业制度内活动 —这是一项令社会主义者绝望的策略。美国历史上没有封建主义,劳工中几乎没有人认为他们置身于阶级斗争中。与此相反,大多数工人只将自己视为和其他人一样坚持发展权利的人。有助减少阶级对抗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国的工人,至少是白人男性工人,与其他国家相比,更早享有选举权。

由于早期的劳工运动基本上出现在工业领域,可发展的会员有限。第一个重要的全国性劳工组织是1869年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服装裁剪工中建立的劳动骑士团 (Knights of Labor) 。它致力于争取工人的基本福利而将他们组织起来。到1886年,骑士团已拥有约70万名成员,其中包括黑人、妇女、工人、商人和农户。但是这些不同群体经常发生利益冲突,因而缺乏对劳工运动的认同。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骑士团在反对美国百万富翁杰伊·古尔德 (Jay Gould) 拥有的铁路的罢工中获胜,然而在1886年反对那些铁路的第二次罢工中失败。骑士团成员人数迅速缩减。

1881年,一个名为塞缪尔·龚帕斯 (Samuel Gompers) 的制作雪茄烟的荷兰移民联同其他工匠组织起一个工会同盟 ,5年后它成为美国劳工联合会 (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 [AFL])。它的成员只是工人,而且按手艺行业组织起来。
龚帕斯为该联盟第一任主席。他奉行争取更高工资和更好劳动条件的实用策略 —后来,这成为整个工会运动的首要目标。

劳联的组织者遭遇雇主的顽强抵抗。资方宁愿与工人个人协商工资和其他问题,并经常解雇或将赞成工会的工人列入黑名单(与其他公司达成不雇用协议)。有时,雇主与工人签订当时称为“黄狗合同” (yellow-dog contract) 的禁止劳工加入工会的合约。1880年至1932年间,政府和法庭基本上倾向资方,或至多保持中立。政府经常以维护社会秩序为由,派遣联邦军队镇压罢工。这一时期的激烈罢工,由于资方雇用的人与工会发生冲突而造成无数人死亡。
1905年劳工运动遭遇挫折 。那年最高法院 (Supreme Court) 裁决,政府不能限制劳工的工作时数 (法院认为这种管制约束了工人签订就业合同的权利)。“自由雇用制企业”(open shop) 的原则和工人不得被迫加入工会的权利也产生了极大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劳联拥有5百万会员。然而,20世纪20年代不是工会组织者施展宏图的时机。时光美好,就业机会充分,工资不断提高。工人们感到没有工会生活依然安定,且经常乐于接受资方的断言:慷慨的人事政策与工会主义均不失为好决择。1929年大萧条 (Great Depression) 爆发后,美好时光随之结束。

大萧条与战后的胜利

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改变了美国人对工会的看法。尽管在高失业率下劳联人数减至不到3百万,波及全国的经济困难引起人们对劳工的恻隐之心。美国经济处于最低谷时,约1/3的劳动力失业,这对一个10年前充分就业的国家而言,这是个大得惊人的数字。随着1932年富兰克林·D.罗斯福当选总统 ,政府—最后以至法院—开始以对工人有利的态度对待他们的诉求。1932年,国会通过了第一批有利劳工的法律中的一个—诺里斯-拉瓜迪亚法 (Norris-LaGuardia Act) 。它规定不得实行“黄狗合同”,并限制联邦法庭制止罢工和其他与雇用有关的行动的权力。
罗斯福上任后努力促成了有助劳工事业发展的若干重要法律的制定。其中之一是1935年通过的全国劳工关系法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 ,亦称瓦格纳法 (Wagner Act) 。它赋予工人加入工会和通过工会代表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该法还设立了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 [NLRB]) 以惩罚在劳工问题上不公正做法,并在工人打算建立工会时组织选举。NLRB可迫使雇主补偿工资 ,如果他们因雇员参加工会活动而解雇了他们。

在这种支持下,到1940年时,工会会员人数猛增至近9百万。然而,大批工人入会也蕴藏着组织日益庞大的苦恼。1935年,劳联下属的8个工会为了将汽车和钢铁工业这种大规模生产行业的工人组织起来而建立了产业工会委员会 (Committee for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CIO]) 。它的支持者力图将同一家公司中的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同时组织在一起。控制劳联的行业公会却反对非熟练和半熟练工人同组在这个工会,而宁愿跨工业部门按行业建立工会。然而,产业工会委员会大刀阔斧的行动成功地在许多工厂中建立起工会。1938年劳联将设立产业工会委员会的工会开除。后者立即用新名建立起自己的联盟—产业工会联合会 (Congress of Industrial Organiza- tions) ,它成为劳联名副其实的竞争对手。

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劳工领袖许诺不以罢工中断国家的国防生产。政府也对工资实行控制,并暂时冻结了工资。但是,工人福利获得重大改善,尤其在健康保险方面。工会人数直线攀升。战争于1945年结束后,不罢工的许诺也随之结束,压抑许久的增加工资的要求爆发了。许多工业部门出现罢工,1946年停工次数达到顶峰。公众对这种扰乱秩序的做法反应强烈,许多人认为瓦格纳法给予工会过多权力,对此也深表不满。

1947年,国会击败哈里·杜鲁门 (Harry Truman) 总统的否决,通过了劳资关系法 (Labor Management Relations Act) ,其更为人熟悉的名称是塔夫特-哈特莱法 (Taft-Hartley Act) 。该法规定了雇主和工会的行为准则。它禁止上岗前必须先参加工会的“封闭性企业” (closed shop) 制度;允许雇主因罢工期间遭受的损害控告工会;要求工会遵守罢工前60天的“冷却期”;还有处理危及国家健康发展或安全的罢工的其他特别规定。塔夫特-哈特莱法还要求工会公开其财务。在形势转为对劳工不利的情况下,劳联和产联捐弃前嫌,最终于1955年合并成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 (AFL-CIO,简称劳联-产联)。劳联主席乔治·米尼 (George Meany) 成为新组织的主席。

1962年,约翰·F. 肯尼迪发布行政命令,给予联邦雇员组织和集体谈判 (不是罢工)的权利,工会就此获得一些新的权力。各州通过了类似法律,一些州甚至允许州政府雇员罢工。联邦、州和地方各级政府雇员工会发展迅速。上个世纪70年代,高通货膨胀威胁到工薪大幅度贬值时,许多州和城市的警员、教师,以及其他政府雇员举行了罢工。

20世纪60和70年代,黑人、墨西哥裔和妇女工会会员增加。劳工领袖帮助这些通常从事最低工资工作的群体获得更高工资。以劳工领袖墨西哥裔美国人西泽·查维斯 (Caesar Chavez) 为例,他努力将加利福尼亚州多为墨西哥裔的农业工人组织起来,建立了如今所知的美国农业工人联合会 (United Farm Workers of America) 。
在经济大萧条期间,工人们饥不择食地寻找工作。这幅摄于1934年1月的照片表示男性失业者,其中不乏穿着讲究不像普通劳工的人,排队申请纽约市的扫雪工作。停靠着的铲雪车上的告示写道:“招工”。

20世纪80与90年代:“家长式管理”到尽头

20世纪40、50和60年代,尽管劳资冲突和罢工时有发生,总的来说,公司与工会的关系发展稳定。工人们基本上能靠雇主提供稳定工作,支付反映基本生活费用所需的工资,以及提供满意的健康和退休福利。
这种稳定的关系有赖于稳定的经济—技能和产品变化甚小,或至少变化缓慢得使雇主和雇员都能较容易适应。但是,上个世纪世纪60和70年代,工会与雇员的关系略显紧张。美国主宰世界工业经济的地位开始削弱。价廉有时甚至物美的进口商品如潮水般涌入美国,美国的公司难以迅速作出反应,改进自己的产品。它们自上至下管理结构不利创新;有时,当它们力图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劳动成本或降低工资以抗衡有些国家的劳工工资而遭遇到阻力。

有些美国公司仅以关闭或搬迁工厂来作出反应—由于上个世纪80和90年代贸易与税收法律的变化,搬迁选择日趋容易。其他许多公司继续经营,但“家长式管理制度”逐渐日薄西山。雇主们认为他们不能再对员工承担终生的义务。为了提高灵活性和降低成本,他们更多雇用临时工和兼职工。1982年,临时工中介机构提供了41.7万人,或相当0.5%的非农业就业人数;到 1998年,它们介绍了280万人,或非农业劳动力的2.1%。工时也发生了变化。工人有时要求减少每周工作日,但公司经常削减工时以降低劳动力和福利成本 。1968年,14%的雇员每周工作低于 35小时;1994年,这项数字为18.9%。许多雇主转向由雇员承担更多责任的退休计划安排。一些工人欢迎这些变化及其提供的灵活性。但是,对许多工人而言,这些变化给他们带来的只是不稳定的未来。工会在恢复过去劳资间家长式关系上无能为力,只能帮助会员适应新的变化。

整个20世纪80和90年代,工会人数普遍下降,工会仅在吸收新工厂工人方面取得一定成功。工会组织者埋怨劳工法不利于他们,给了雇主太多的余地来阻止或挫败工会选举。在工会人数缩减及政治权力衰落的情况下,服务业雇员国际工会 (Service Employees International Union) 主席、持不同意见的约翰·斯威尼 (John Sweeney) 在1995年竞选劳联-产联主席时击败了在任主席莱恩·柯克兰 (Lane Kirkland) 。后者因过份眷恋国外工会活动和消极对待国内工会面临的挑战而遭受劳工运动内部的广泛批评。作为有40多年历史的劳联-产联的第三任主席,斯威尼力图以加强组织工会和促进地方工会在组织活动中互相帮助使落后的工会运动重整旗鼓。然而,事实证明这一任务困难重重。

新劳动力

在1950年至1999年间,美国非农业工人人数自4500万增加到1.295亿。由于信息技术在美国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长,大多数所增加的员工就职于计算机、医疗卫生,以及其他服务部门。80和90年代,在服务业、运输、公用事业、批发与零售贸易、财务、保险、房地产和政府等服务部门的工作岗位新增3500万个,为那20年间净增工作岗位的总和。服务部门就业的增长吸收了因制造业生产率提高后剩余的劳动力。

1946年,服务业相关产业提供了2440万个工作岗位,相当于非农业工作岗位的59%。到1999年末,服务部门已有1.043亿人就业,占非农业就业人数的 81%。与此相反,包括制造、建筑和采矿在内的产品制造部门于1946年提供了相当于非农业就职人数41%的1720万个工作岗位,但到1999年末,其工作岗位仅增长到2520万个,为非农业就职人数的19%。然而,许多新的服务业工作的工薪和福利都不及制造业。许多家庭承受的经济压力鼓励大批妇女投入劳动大军。

上个世纪的80和90年代,许多雇主尝试新的方法组织劳动力。在有些公司,雇员被分成小组,在完成交付给他们的任务时有相当的自主权。管理层为工作小组制定目标,并监督它们的进展和结果,组员自己决定如何工作和如何根据顾客需要和条件变化调整策略。然而,其他许多雇主对放弃由管理层指导工作的传统做法犹豫不决,另一些雇主感到过渡有困难。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关于许多由不承认工会的雇主雇用的工作小组属于资方控制的非法“工会”的裁定经常成为变革的阻力。

在80和90年代,雇主还不得不管理日趋多样化的劳动力。新的族裔群体,尤其是拉美裔和来自不同亚洲国家的移民,成批加入劳动大军;越来越多的妇女从事过去被男人统占的工作。日益增多的雇员控告雇主因种族、性别、年龄或身体残疾而歧视他们。受理此类案件的联邦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 收到的指控自1991年约6900件上升至1998年1.6万多件,此类案件充斥法庭。这类法律行动既有成功亦有失败。许多指控因无足轻重而被驳回,但法院也确认雇员因资方在雇用、提升、降职和解雇上滥用权力而享有广泛的法律保护。例如,1998年联邦最高法院裁决,雇主必须保证其经理们受过培训以避免对员工进行性骚扰,并确保员工了解他们的权利。

同工同酬问题一直困扰着美国的工作场所。虽然联邦和州的法律禁止按性别规定工薪档次,有史以来美国妇女所得报酬始终不及男人。产生差别的部分原因是较多的妇女所从事的是传统上收入比其他工作报酬少的工作,其中许多岗位均在服务部门。但是,工会和妇女权利组织声称这也是地地道道歧视的反映。在白领工作场所称为“玻璃天花板” (glass ceiling) 的现象使同工同酬问题复杂化,有些妇女说那是个无形的障碍,阻止她们提升到男人占统治地位的主管或专业职位。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妇女获得那样的职位,但与她们所占人口比例相比,仍然不多。
不同民族和种族群体成员在报酬和职位上也有相似问题。这些人经常被称做“少数族裔”,因为他们在总人口中占少数。(20世纪末时,美国人口主要是欧洲后裔的高加索种人,尽管他们所占总人口比例在下降。)除了反对歧视的法律外,联邦政府和许多州于上个世纪 60与70年代制定了“肯定性行动”(affirmative action) 法律,规定在某些情况下雇主应优先雇用少数族裔。支持者认为,为了纠正过去多年来对他们的歧视,他们应受到优待。但是,这种看法引起对如何处理种族和民族问题的争论。批评者抱怨这种“逆向歧视” (reverse discrimination) 既不公正也无益。有些州,尤其是加利福尼亚州 (California)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废除了肯定性行动政策。白人与少数族裔在工薪和失业率上依然存在大小不同的差距。这些问题连同妇女在劳动大军中的地位问题,仍然是美国雇主和雇员有待解决的一些最棘手的难题。

由于许多公司采取削减成本措施,不同性别、种族或民族背景的人之间工资差距的扩大在上个世纪80和90年代造成劳资关系普遍紧张。可观工资增长不再是顺理成章之事;实际上,有些苦苦挣扎的大公司员工及其工会认为他们不得不在工资问题上让步 —同意有限度提高工资,甚至削减工资—希望以此增加职业稳定性或者甚至拯救他们的雇主。在有些航空公司和其他公司,有一时期存在两种工资制度,做同一工作新员工的工资低于旧员工。工薪逐渐不再平等地支付给员工,而是用于吸引和留住短缺的员工,如电脑软件专业人员。这进一步拉开了高技术员工和非熟练工人工资上的差距。虽然没有直接衡量这一差距的资料,但美国劳工部 (U.S. Labor Department) 的统计提供了一个间接的比较。1979年,中学以下教育程度工人的周工资中位数为 215美元,大学毕业生为 348美元。到了1998年,分别为337美元与821美元。
即使差距扩大,许多雇主依然反对提高联邦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他们争辩说,由于劳动力成本增加,小企业雇用新员工更为困难,工资底限实际上伤害的是工人。虽然20世纪70 年代,最低工资几乎每年都在增加,但在80和90年代调整次数不多。结果,最低工资未能与生活费用同步增长;自1970年至1999年末,最低工资提高了255%(从每小时1.45美元增加到每小时5.15美元),而消费品价格却上涨了334%。雇主们“按表现付酬”的做法逐渐增多,依据员工或其单位的工作表现提高工薪,而不是给每个人统一加薪。1999年的一项调查表明,51%的雇主至少对有些员工采取“按表现付酬”的方式,在最低基本工资增加的基础上决定加薪的幅度。
鉴于熟练工人日益短缺,雇主花费更多的时间与财力在培训雇员上。他们还推动学校改进教育计划,为现代高技术工作场所培养更称职的毕业生。雇主的地区组织建立起来以满足培训需求,他们与社区学院和技术学院联手开设课程。与此同时,联邦政府于1998年制定了工作场所投资法 (Workplace Investment Act) ,加强了涉及联邦、州和企业实体的1百多个培训项目 。该法案力图将培训计划与雇主实际需要相结合,并给他们在如何执行计划方面更多的发言权。
同时,雇主也努力满足工人们关于减少工作要求和个人生活之间矛盾的愿望。“灵活工作时间” (flex-time) 日趋流行,它使雇员更能支配他们的实际工作时间。通讯技术的进步促使越来越多的雇员可以“远距离工作”—使用与工作单位连接的电脑终端,至少部分时间在家工作。为了满足上班族母亲和其他兼职者的要求,雇主们引进了如分担工作这类创新。政府为适应这种新的潮流,于1993年制定了家事与病假法,要求允许雇员因家庭紧急事宜请假。

工会势力的衰弱

20世纪80和90年代形势的变化削弱了有组织的劳工的地位,如今它在劳动大军中所占比例逐年萎缩。1945年时,1/3以上就业人员为工会会员;1979年时,美国劳动力中工会会员比例跌至24.1%,而在1998年,仅占13.9%。会费的增加、工会继续赞助政治竞选活动,以及工会会员积极投票的努力使工会势力不致像会员人数那样跌落。但是,允许工人扣留部分用以支持或反对政治候选人的会费的法院裁决和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的裁定削弱了工会的影响。
由于感受到国内外竞争的压力,与前几十年相比,如今资方不太情愿同意工会提高工资和福利的要求。它也更露骨地反对工会组织工人的努力。上个世纪80和90年代,罢工次数不多,因为雇主更愿意在工会罢工时雇用破坏罢工者,并在罢工过后留下他们继续工作。(雇主们受到罗纳德·里根 [Ronald Reagan] 总统强硬态度的鼓舞,他于1981年解雇了联邦航空管理局[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非法罢工的空中交通管制人员。)

对工会会员而言,自动化一直是个挑战。许多老些的工厂已经引进节省劳力的自动化机器设备以从事先前由工人承担的任务。工会曾采取一系列措施试图保住工作和收入,但收效甚微,如免费再培训、减少每周工作日以使工人分担现有工作,以及保证年收入等。
就业转向工会势力原本单薄的服务业部门也一直是劳工工会挠头的问题。对入会冷淡的妇女、年轻人、临时工和兼职工在近年创造的新工作岗位中占有很大比例。此外,许多产业迁往美国南部和西部,与北部或东部地区相比,那里的工会根基较弱。

似乎这些困难还嫌不够,多年来关于庞大的卡车司机、汽车司机、仓库工人和佣工国际工人兄弟会 (Teamsters Union) 和其他工会腐败的负面报道也损害了劳工运动。甚至工会昔日在提高工资和福利、改善工作环境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也无助于它获得更多进展,因为年轻的新工人认为他们不再需要工会来推进他们的事业。工会争辩说它是工人工作几乎各个方面的代言人,包括工作场所安全和工作申诉,但这种声辩经常无人理会。触发了高技术计算机公司迅速崛起的思想独立的那些年轻雇员对归属于被他们认为是限制独立的组织不感兴趣。
然而,20世纪90年代末工会吸收新会员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或许在于经济的惊人力量。1999年10月与11月,失业率降至4.1%。经济学家说,只有那些失业后一时尚未找到工作或长期没有工作的人才是失业者。尽管经济变化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广泛的就业机会却恢复了人们的信心:美国依然是充满机遇的国家。

1. 1933年罗斯福执政后为挽救当时严重的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施政纲领。 — 译注

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浅议全球工人联合会(Trade Union)


工会(Trade Union)顾名思义,工人联合会,是为了维护工人利益,平衡劳动力与国家机器之间的平衡而自发形成的工人联合组织。在世界各地,工会的发展不尽相同,在欧美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会是中流砥柱,在国计民生的所有事务中都起到关键作用。甚至是一部好莱坞大片的诞生。而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工会正逐渐沦为二流组织,官僚机构,政府的一个部门。这应该说与工会的本质是有悖的。

CHANGEtoWIN(美国新劳工运动组织)
近些年新成立的工会组织,从名称到宗旨都非常具有美国特质。他们的口号是”The American Dream for Ameria’s workers”,自由精神一望便知。这些口号也不是说说好玩,CHANGE TO WIN在代表工人利益,与资方和政府谈判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设计知识资源网
AFL-CIO(美国劳联产联)
美国老牌的工会组织,也是最大的工会组织。它的影响力已经足以左右一次总统选举。AFL-CIO(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联合会)1955年由成立于1886年的AFL和成立于1953年的CIO联合而成,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工会组织。
cgt(Confederation Generale du Travail,法国工会总同盟)
法国工会历史很悠久,是欧洲非常成熟的工会组织,在于政府的角力中,往往工会都会得到该有的利益。所以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法国工人罢工的新闻。
法国工会历史悠久,1895年即出现了首个大规模全国性工会—法国总工会。目前在法国,写入《劳动法典》的工会有5个,即cgt法国总工会、法国工人力量总会、法国工人民主联合会、基督教工会联盟、法国职员工会-企业行政管理和技术人员总工会。这5大工会实力强大,法律也赋予它们与政府进行对话和谈判的权力。

DGB(The Confederation of German Trade Unions,德国工会联合会)

TUC(Trade Union Congress,英国总工会)

ntuc(The National Trade Union Congress,新加坡总工会)

RENGO(Japanese Trade Union Confederation,日本总工会)

KCTU(Korean Con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韩国劳动会)

中华全国总工会(All China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
中国的工会,就是一块牌子在那里挂着,已经彻底沦为政府机关。

产业工会联合会(Congres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简称CIO)


产业工会联合会Congres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简称CIO),成立于1936年11月9日[1],是美国工会组织之一。根据其宗旨,该联合会的成立是为了敦促美国劳工联合会(AFL)将大规模生产工业的工人按照产业工会的形式组织起来。而产业工会联合会曾尝试在美国劳工联合会内部改变其政策,但失败了。1936年9月10日,美国劳工联合会宣布开除10个加入产业工会联合会的工会组织(在之前的一年中又加入了两个)。1938年,这些工会正式组成产业工会联合会,同美国劳工联合会对抗。1955年,产业工会联合会重新并入美国劳工联合会,组成了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AFL-CIO)。

参考资料

  1. ^ Phelan, Craig. William Green: Biography of a Labor Leader.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9. ISBN 0887068715

外部链接

美国劳工联合会


美国劳工联合会英语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简称AF of L)是美国最早的工会组织之一。该联合会于1886年12月成立于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由不满当时最大全国性工会劳动骑士团(Knights of Labor)的几个小分会联合而成。国际雪茄制造商联盟(Cigar Makers' International Union)的龚帕斯在成立大会上当选为主席,之后除一年外连选连任,直至他1924年去世。
美国劳工联合会在二十世纪前半叶最大的工会组织。即便在1937年,因其反对产业工会的态度,受到排挤的工会组成了产业工会联合会(Congres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后,其地位仍未动摇。在成立之初的50年中,职业工会一直占据该组织的主导地位,但在20世纪40年代,为应对产业工会联合会的挑战,美国劳工联合会的职业工会纷纷转型为产业工会。
1955年,美国劳工联合会同对手产业工会联合会合并,组成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AFL-CIO),该组织一直持续至今。美国劳工联合会也成为美国持续时间最久,影响力最大的劳工组织。

外部链接

美國勞工聯合會-產業工會聯合會

美國勞工聯合會-產業工會聯合會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 and Congres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AFL-CIO)是美國最大的工會組織,現有56個國內國際成員組織,會員人數1150萬。該組織成立於1955年,由當時獨立的兩個工會組織美國勞工聯合會產業工會聯合會聯合而成。AFL-CIO 官方網站(英文)

工会简史


工会,或称劳工总会工人联合会。工会原意是指基于共同利益而自发组织的社会团体。这个共同利益团体诸如为同一雇主工作的员工,在某一产业领域的个人。工会组织成立的主要意图,可以与雇主集体谈判工资薪水、工作时限和工作条件等等。

目录

简史


工会成员参与2007年台北的劳动节活动
早期,工会可能出现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当时是为了打破中世纪商会的垄断由学徒与帮工自发组织的社交性与互助性机构。最早产生于法国与德意志,称为“帮工联合会”。目的是帮助工人的薪资问题与工作时间与行会师傅与中间商进行讨价还价,并组织了罢工。[1]至1731年德意志法律规定,其“帮工联合会”为非法。
工会组织的产生源于工业革命,当时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赖以为生的农业涌入城市,为城市工厂雇主打工,但工资低廉且工作环境极为恶劣,在这种环境下,单个的被雇佣者无能为力对付强有力的雇主,从而诱发工潮的产生,导致工会组织的诞生。1900年代美国琼斯夫人所领导的工会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工会在很多国家,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属于非法组织,当局对成立非法组织工会处以酷刑,甚至有的处以死刑,尽管如此,还是存在各种工会,并逐步获得政治权力,从而导致工会组织的合法化,也催生了各国劳工法工会法的诞生。
随着20世纪后期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各已发展国家的工会势力都有所衰减。在美国,1950年代约有三分之一的工人加入工会,而2003年时仅剩13%;一些高移动性的产业(如制造业)在面临工会运动时,往往以迁厂作为要胁。此外,美国工人组成工会须向全国劳动关系局连署,并在监督下进行选举;但在连署后至投票前这段时间,资方可以采用各种手段对付尚无谈判权的劳工[2]


1930年代诞生的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
UAW)是美国最大工会,不仅人多势壮,而且有政治和经济势力,UAW拥有9亿美元的罢工基金,能够承担得起一场持续两个多月的罢工,一旦集体罢工,整个工厂将陷入瘫痪。例如1998年所发生的通用汽车工人罢工,仅旗下两个零部件厂罢工54天就带来22亿美金的损失。2007年9月24日,通用汽车旗下7.3万员工发动全国性罢工,结果通用汽车不得不签署昂贵的劳资协议,包括建立医保信托基金、保证在美国投资等。因此美国汽车工人每个小时值55美元(含福利制度),比在美国南部设厂的日本汽车企业高出25美元,生产著同样车型的中国工人则仅为每小时1.5美元。巨额的福利待遇,例如全额支付的医疗费用、法律咨询、对子女的照顾、退休金、假期、教育补贴以及失业保障金等加剧了美国汽车工业的衰退。《纽约时报》记者米什莱恩‧梅纳德在《底特律的没落》一书称“无形中使每辆车的成本增加了1200美元”。 2008年底美国国会参议院否决了总额为140亿美元的汽车业救援方案。原因在于共和党人坚持要求三大汽车公司在2009年就将员工工资降低,而汽车工会却计划在2011年才下调工资。问题

早期的美国工会,只是一些地方行业工会,带有强烈的封建领地性质。随着时代的迁移,工会开始进行全国性的串连,美国最大的工会联盟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联合会(AFL-CIO)合并时有1600万个会员。美国纪者罗伯特.费奇(Robert Fitch)出版的《出卖团结:腐败如何毁害了劳工运动,削弱了美国的前程》一书中,批评了美国工会存在的问题,书中指斥工会体制本身有三大症状:腐败、分裂、孱弱,“美国的两万多相对独立的地方工会,如同封建领主一样。工会大多有自己的垄断地盘,在自己的地盘里有与资方的独家谈判权,向在地盘里的工人们征收会费。工会领导掌控了‘工会就业’机会的分配,得到就业机会的工人与工会领导形成庇护关系,工人视领导为恩人,忠诚于这些领导。这些工会更像半独立的封建领地,而不像是为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而斗争的劳工组织。”。今日美国工会存在着大量的黑帮渗透,芝加哥的黑帮掌控了“劳联”。1957年美国顶级黑帮人物在纽约州碰头,56人中有22人是工会领导。

中国大陆地区的工会

目前,中国大陆地区有着大量的工会组织,但劳动者普遍认为已经名存实亡,工会已经成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组织部门,并由组织高层进行工会人事任命(国有企业由相关的政府部门任命)而非由员工选出,已经没有相对独立的组织和行动。大多只是在某些节日进行象征性的小福利发放及娱乐活动组织,并不能代表广大员工的利益,尤其是国企工会,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的是资方利益。

历史上著名的工会

参见

注记

  1. ^ 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下卷第48页。
  2. ^ George DeMartino, Free Trades or social tariffs?, in Jonathan Michie (ed), The Handbook of Globalisatio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 2003.

参考

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友情链接

四、波兰团结工会与中国(下)劳工通讯


邓小平没见过团结的工人
  1989年4月25日,当远在北京的邓小平批评波兰政府“手软”,没有对团结工会采取“最严厉”的措施时,他当然是错了。尤其是,他从来就没见过波兰工人这样的团结,没见过这种团结所唤起、所显示的社会力量和道义的力量,他根本就不知道,波兰当时的政府没采取他所说的那种“最严厉的措施”,根本就不是当时波兰领导人的“认识问题”,而是因为社会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会使那种“最严厉的措施”成为最愚蠢的自杀:它既会是一个执政党、一个政府的自杀,尤其会是一个民族的自杀。

  实际上,中国自1949年以来的社会控制,尤其是对工人、农民等劳动者的控制特别严厉。这是中国在在1989年春天以前,几乎没有发生过象波兰1956年、1970年、1976年、1980年那样的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共的历代领导人从来就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社会矛盾冲突,他们在这方面毫无政治经验和心理准备,他们对一个正常的社会中,常见的批评、社会冲突,完全没有心理承受力。平日没事,他们颐指气使;一旦有事,他们极容易像宠惯了的孩子一样发怒、恐惧、惊慌。主要领导人一发火,他的手下就更是惊惶失措,赶紧拍马屁,根本就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见。最重要的决定,往往就是在这种恼怒、惊慌的非理性状态下作出的。1989年6月中国政府在北京对学生和工人的血腥镇压,就是这样。和那些众多的邓小平崇拜者认为的相反,在实际上,撇开基本的道德不说,像邓小平这样中共老一辈的领导人,没有什麽真正的政治经验,有的只是宫廷权力斗争经验。真正的政治不是权术,其实就是以和平的手段管理、调解、处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这没有什麽神秘的。用强大的军警力量,去打击手无寸铁的人民,那算什麽本事?就像一个五大>粗,没脑子、没文化的汉子,与体弱的妇女、孩子吵架了,他不去讲道理,反而还操起家伙打人,这算个什麽东西!

  我们说过,真正的工会运动应该独立於政治,但,这绝不意味>劳工不应该关心政治,绝不意味>劳工的政治意识不重要。实际上,只有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意识,才能把握住政治活动和独立工会运动的区别,才能真正意识到工会独立於政党,独立於政府的重要性,才能知道怎样与政府、与资方谈判,才能知道应该如何在谈判中提出自己的要求。而且,理解政治,具有一定的政治意识,远不是我们想像的那麽困难。其实,我们应该,也可以,凭藉我们的生活常识就将政治看透;不要把政治和那些高高在上的政治人物、政治领袖看得那麽神秘,那麽高大。事实上,他们这号人就象我们上面指出的,经常像被惯坏了的孩子,爱发脾气,怕事任性,常常十分不理性。尤其是,他们这些“大人物”之间,经常十分的不团结。特别是在社会冲突发生时,他们之间的矛盾立即会爆发,和我们经常看到的不和谐的家庭几乎是一模一样,吵架、互相推责任、彼此都想乘机把对方赶出那间大房子。所以,对待他们,我们应该就像成熟、冷静的大人对待任性的孩子一样,不卑不亢,即坚持基本的立场,也去理解对方的处境和想法。这样,就可以像当初波兰团结工会的工人一样,用理性的气势压倒他们。他们倒很可能像1980年8月底,格旦斯克地区厂际罢工委员会成立一周以后的波兰政府,回到理性,放弃镇压,认真谈判。
尊严的力量  
  团结工会运动中的一些细节,很动人。在我们上面讲到的1980年8月17日,格旦斯克厂际罢工委员会成立以后,8月22日,波兰政府派出一位副总理和这个委员会谈判。这位政府副总理又任命了一位名叫科洛杰斯基的高级官员作为他的代表,负责与厂际罢工委员会协商谈判的具体安排。这位科洛杰斯基在与工人日常的周旋中,完全被工人们的团结、坚定、礼貌、理性、真诚感动了,他最后竟然“叛变”,一屁股座到了罢工的工人一边。在厂际罢工委员会成立后,先后有两位政府副总理与罢工的工人谈判。这两位总理在最后被波兰政府召回首都华沙,与工人们告别时,都含>热泪。他们后来坚决反对政府对工人镇压的主张。在和工人代表谈判的几天里,这两位高官生平第一次真正开始了解工人,他们学到了在官场几十年都没有,都不可能学到的东西。工人的坦爽、热情、乐观、幽默,与官场里的冷漠、无聊、钩心斗角,形成鲜明对照。他们怎麽能不感动?这非常具体地说明了,工人的团结、坚定、理性、尊严、礼貌等素质所产生的力量和魅力。这些,都是像邓小平等这样的中国领导人,到目前为止,没见过,也不可能想像的。他没见过、不懂工人和劳动者在这里抗争的力量,对他们也没有感情,所以也就无法理解当时的波兰政府为什麽不得不让步。


  要看到,中国政府的很多领导人,过去口头上讲“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现在讲“>个代表”,似乎将工人和劳动者的地位看得很高。其实,在骨子里,他们和世界上大多数的权贵没有什麽两样,他们十分瞧不起,也根本就不了解我们工人和劳动者。而在我们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中间,也普遍存在>一种对政治、对官场、对高官的过分的神秘和敬畏,似乎是习惯了被他们瞧不起。这两种心理状况,一边是傲慢和偏见,一边是过分的谦卑,一定要改变。它实际是我们中国的社会对话机制难以建立的另一种文化和心理障碍。很多时候,对话变成了官员的训话。而一些不知趣的官员的没完没了的训话,又常常使工人们压抑、无可奈何,最后是愤怒的爆发,对话和谈判也就破裂、失败了。你看,不只是对话、谈判的内容,而且是对话、谈判时的心理状态,也十分重要。谈判时,坐什麽位置,谁先说话等这类礼仪当然体现>平等,但,最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平等。在和政府、资方的代表谈判时,我们劳工的代表一定要有尊严,不卑不亢。一旦我们这样做到了,官员,还有老板开始的那种居高临下的傲慢,会一下子无影无踪,会一下变得特别认真。平等、有效的对话谈判就有了一个基础。在这里,主动权实际上是在我们劳工代表一边。
  问题是,什麽是尊严?怎样才能有不卑不亢的平等心理?说简单一点,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不要将政治、将官场、将那些政治人物神秘化,用我们日常生活的知识和直觉将这些看透。我们说过了,那些领袖人物其实没有真正的处理社会各阶层利益冲突的政治经验,面对冲突和抗争,他们经常惊慌害怕任性。他们之间又是矛盾重重,拍马屁成风。这有什麽神秘的?他们哪一点比我们高明?连他们的那些领袖人物都是这德行,其他的官员又有什麽可神气的?看透了这些,我们在面对这些高官时,就会有一种平静,甚至应该有几分对他们的怜悯,当然不应该是蔑视。这样,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的眼睛和脸上,在我们谈话的口气和各种动作里,都会表现出平静和平等。这就是尊严。我们不是向他们乞求属於他们的什麽东西,我们是保护、要求本属於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在教会他们该如何认识事实,该如何认识和实现社会公正,该如何用新的方式管理社会和处理社会冲突,该如何真正做到“>个代表”。毛泽东的这句话说得好: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该骄傲的应该是我们劳工才是!
  团结首先是相互保护;尊严是用生活的常识将政治、政治人物和官场看透,不将之神秘化之后,面对高官时的平等感。对我们中国劳工来说,通过对波兰团结工会崛起过程的了解,认识到这两个东西,特别重要。在抗争开始后,在和政府和资方的代表谈判时,这两个东西特别有用。
团结也最困难  
  让我们再谈谈工人的团结吧。在上面,我们重点介绍了波兰团结工会的开始,因为我们知道,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是有一个好的开始。


  我们也谈到了,团结是多麽的重要。有一些人认为,在抗争开始时,最重要的是提出明确的、恰当的要求。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我想,第一重要的,可能是罢工工人的团结。只有在团结一心的基础上提出的既代表工人的意愿,又有实现可能性的明确要求,才有力量。否则,你的要求提得再好,对方发现你并不团结,他就会看也不看你的要求,就在那?□d方百计地钻空子,挑拨离间。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什麽人提的要求,比提的什麽要求更重要。好比说在家里,你是一个父亲,如果是你的那个十二、>岁的孩子提出了一个什麽要求,你可能爱理不理地不当回事。可如果是你有>分惧怕的妻子,如果是你有>分敬畏的父亲,即孩子的爷爷提出的这个要求,你可能就忙不迭地答应,并想办法去满足。不团结的群体提的要求,人家不重视,会一个劲地打哈哈,这是“人微言轻”;团结的群体提的要求,人家会如获至宝,战战兢兢地赶紧研究找出路,这是“一言九鼎”。


  其实,从理论上说,团结的重要,大家都知道。那首“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钢,这力量是铁”的歌,中国>、四十岁以上的人都多少能唱几句。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团结?和波兰工人比较,我们中国劳工的团结为什麽差那麽多?在这里,我们不应该,也没有能力提出一个可以实现劳工团结的灵丹妙药。因为,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单位,在一定的时候和一定的场合,影响、破坏劳工团结的因素会经常不一样。比如说,在有的城市,特别是中国北方和西部的城市,外来民工不多,影响工人团结的主要是传统的就业问题。因为就业紧张,那些有工作的人感到很幸运,就常常不愿理会失业工人,就常常不愿去想,今天那些失业工人的不幸,可能就是他明天将要遇到的不幸。有经营状况较好的车间、企业和经营状况不好的车间、企业的工人之间的分离问题。就是在这些有工作的、同一个车间、企业的工人之间,也有工作相对稳定者和临时工之间的分离,有技术工和简单的体力工之间的分离。而且,中共基层组织会在工人中吸收党员,政府和企业会经常搞一些“评劳模”之类的活动。这些,现在都变成一种有意识地分化劳工阶层团结的具体技术手段。在那些外来工比较多的城市,当然有作为城市居民的工人和外来工之间的分离。即使在外来工之间,也有个是不是同乡的“大问题”等。这些,都是中国今天的劳工实现其团结的具体的困难所在。

什麽使我们不团结?  
  和波兰工人比较,什麽是妨碍我们中国劳工团结的心理因素?这些,我们倒是可以简单地谈一谈。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害怕。我们知道,在我们遇到工厂突然不明不白地倒闭,工人一下子没有了活路时;在我们的工资长期被拖欠,退休金、医疗保险金突然没有了时;在我们打工条件特别恶劣,工友们纷纷病倒,甚至伤残时;我们的同事和工友之间,总是有几个特别有勇气、有正义感,不愿受人任意宰割的人,想挑头起来据理力争。但,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尽管愤怒,平时整天骂娘,可要他们加入抗争,他们就害怕了,而且是怕得要命,怎麽鼓励、劝说也没用。这样,那些想挑头的人,看到愿意和他一起豁出去抗争的人不多,他也就可能灰心了,放弃了。还有,在其他的工友被无理解雇,或无理克扣工资时,有些工友虽然也感到不平,可因为害怕,就一声不吭。特别是,有时,在抗争终於发起后,政府和老板开始迫害领头的工人,并威胁其他的工友时,一些工友也会害怕,马上退出了抗争,也不去理会因抗争而受到迫害的同事。你看,害怕是我们实现团结的一个巨大障碍。
  说实话,在我们中国的劳工中,像波兰的瓦文萨,像格旦斯克造船厂当初号召工人起来罢工的>位年青工人这样勇敢的人并不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更是中国重要的一种民间传统文化。但是,坦率地说,我们劳工中,胆小怕事的人目前是太多了,不到别人都起来的时候,不到实在是活不下去的时候--也就是已经太晚了的时候--他们是不会起来抗争的。而在抗争中,一旦遇到什麽困难和危险,他们也跑得特别快,躲得特别牢靠。那些勇敢、不甘逆来顺受、准备起来抗争的人,很多倒不怎麽害怕政府或老板的迫害,他们更怕的是工友的那种群体的恐惧。这种群体的恐惧会使他们在关键的时候孤立无援。
  我要再说一次:无论在那?堙A无论在什麽时候,都有为了家人、为了朋友、为了正义而不怕开除、不怕坐牢的不信邪的人。他们说:开除了,有更多的朋友的敬佩和帮助;坐牢了,家人有大家的照顾,每天都有很多人关心和探监,我认了!可这些人最害怕的,就是朋友和周围的人过分的胆怯,害怕那种因胆怯而导致的背叛和孤单。可见,这种群体的恐惧,又产生>新的恐惧,它让我们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首先扼杀>我们的带头人,然后扼杀我们自己。
  而且,这种害怕、恐惧也扼杀>我们的人格和灵魂。在我们中的一些人,平时倒是有正义感,慷慨大方,乐於助人。可就是因为胆小,所以在已有人抗争时,他特别害怕,躲在一边,希望抗争成功时,自己也能有好处,他也实在是活不下去了!胆怯和贫困的这种结合,就这样,会使一个好好的人,在关键的时候,特别萎缩、自私,以至於在事后,他自己也特别讨厌自己。还有的人很胆小,可他又死要面子不承认,他说这是聪明,“懂世道”,甚至是“懂政治”。他可能确实很有几分聪明,甚至也知道不少国家大事,可这种聪明、“博学”和胆怯一结合,其他的人起来抗争时,就会特别讨厌,特别容易破坏团结。这种人会为了掩盖自己的胆怯,为了在别人和家人面前,当然也是为了在自己的良知面前,替自己的胆怯辩护,就会呆在一边大发议论,散布悲观情绪。说抗争的人傻,“不懂中国的实际”,“这样肯定会失败”等。事后,他更不敢参加对遭受迫害者的营救,反而会说:“我早就料到了”等等。而且,这种没有坏心、聪明又胆怯的人特别容易嫉妒,他因此还会在背后说很多抗争领头人的不是。他不敢、也不能得到勇敢者所享受的尊敬、爱戴和信任,别人享受了,他又感到痛苦。
  当工人们活不下去,起来抗争时,在工人中,还常常会有极少人因为自私,尤其是因为恐惧而更加堕落。他害怕工人的抗争一旦受到镇压而连累自己,他害怕工人的抗争失败后自己会被开除党籍、失去过去的地位和工作,他一开始就要和抗争的工人“划清界限”。当然,他知道民心所向,所以不敢公开这麽做,他暗地里向政府和老板通消息,为了“洗清”自己,也为了让有权势的人重视自己,使自己有安全感。这种“工贼”行为,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这个人道德特别败坏,而就只是因为他的自私加胆怯。这种极端自私和极端胆怯的结合,能产生这种可怕的堕落,危害很大。特别是在抗争刚开始时。由於这种人的通风报信,政府和老板会知道抗争工人的很多细节,如那天的小会是在谁家开的,是谁起草的请愿书等。抗争的工人也很容易发现对手对自己的了解。因为,政府内部的很多官员和老板身边的一些人,经常是十分理解、同情工人的,因为这种理解和同情,因为他们对一些政府官员、老板的冷酷无情的震惊、反感,也因为他们想避免可能发生的暴力,他们也会向罢工的工人透露消息。但,不管怎样,罢工的工人一旦发现对手什麽都知道,就可能会慌乱,工友之间会产生互相的怀疑和猜忌,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初步的团结就可能瓦解。一些地方的抗争之所以失败,很多人之所以不敢起来抗争,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工友之间的这种怀疑和不信任。你看,恐惧和害怕就是这样分裂>我们中国劳工,它的危害,比我们想像的大很多。
  波兰团结工会运动及波兰工人的斗争过程是一面镜子,在这里,中国劳工应该在受到鼓舞和启发的同时,看到我们的缺点和弱点。我们当然要认识、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我们的对手,我们当然要研究、学习好的工人的斗争策略。但,首先,我们应该认识我们自己。要看到,从某种意义上说,使我们贫困,没有权利的第一个对手和责任人,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恐惧、害怕,是我们的不团结。中国的独立工会运动是一个改变不公正的社会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中国劳工本身必须也要改变。我们必须与过去官方宣传中对“工人阶级”的吹捧一刀两断。我们是受害者和受压迫者,这并不意味>我们在道德上和人格上比别人高一筹。我们是平常的人,所以我们要求平常人的权利。承认我们的弱点并在生活和斗争中改变它,这才会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团结工会的发展壮大  
  让我们现在最后一次回到波兰团结工会这个主题上来吧。


  上面我们说到,虽然格旦斯克造船厂的罢工工人在与厂方的谈判中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但,为了支援其他工厂罢工的工人,为了波兰工人的整体团结,尤其是为了使自己,也是为了波兰工人的权利保证,是建立在制度,而不是地方官员的承诺上,1980年8月17日,格旦斯克造船厂的工人决定继续罢工,并和其他数十个工厂企业的代表一起协商,成立了厂际罢工委员会,并推选了格旦斯克造船厂罢工委员会主席瓦文萨――他也就是198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波兰第一位民选总统――为厂际罢工委员会的主席。
  厂际罢工委员会成立以后,立即向波兰政府提出对话的要求。并明确指出,政府对话的代表必须是受政府的正式授权的副总理一级的负责人,厂际罢工委员会的代表,将是与政府对话的唯一的工人代表。当然,这也是格旦斯克沿海地区各罢工企业的工人的基本共识。同时,各企业罢工委员会的代表,也广泛收集工人的意见和要求,并将之汇总到厂际罢工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厂际罢工委员会正式地向波兰政府,也是向波兰全社会,提出了>名的21条要求。


  这21条要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文件。后来厂际罢工委员会与政府的谈判,都是在其基础上进行的。它充分地显示了罢工工人的成熟、理性和责任感。


  在制定这21条时,厂际罢工委员会讨论了政府可能的反应、对其接收的可能性等。他们还特别制定了一个对21条的说明,在这个说明里,对每一条要求的意义和可能让步的幅度□围,都作了界定。比如第一条,在说明中明确地指出,如果政府不接受“自由工会”的提法,就可以改为独立的工会,并可接受在现有的法律规定□围内,明确独立工会的地位、功能和组织程式。第>、四条一定要坚持,第五条则可以让步等。


  这时,格旦斯克地区各企业的罢工,各企业罢工委员会的成立,特别是厂际罢工委员会的成立,震动了整个格旦斯克,震动了全波兰。格旦斯克作家协会派出了以主席为首的代表团,这个代表团来到格旦斯克造船厂,不但是为了表达对罢工工人的支援,而且留了下来,加入厂际罢工委员会的工作。接>,数名波兰最>名的历史学家、作家、科学院院士,也历经艰辛,绕道穿过政府对格旦斯克的封锁,来到格旦斯克。当瓦文萨激动地握>这些大知识分子的手,问他们会呆多长时间时,这些学者们简单地回答:我们不走了,呆到胜利。


  8月23日,厂际罢工委员会发布通令,宣布由18名知名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的成立。在以后的岁月里,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这个专家委员会的成员们都在不停地工作,帮助工人起草了大量的文件通告,和工人一起,讨论制定了历次与政府谈判的方针策略。
  厂际罢工委员会和格旦斯克的工人们,在此时也成了罢工的各个企业,甚至是格旦斯克地区的事实上的行政管理者。格旦斯克造船厂罢工开始后,特别是厂际罢工委员会成立以后,每天都有新的企业加入到罢工的行列。为了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为了不给政府可能的镇压提供藉口,也为了罢工能坚持下去,工人们表现出令人惊讶的纪律性、责任感和管理能力。“在工厂门前,一定要砸碎伏特加酒瓶”,这句话几乎象信条一样神圣。格旦斯克造船厂和其他很多企业的门口,都高挂者新近当选的罗马教皇,波兰裔的让-保罗二世的画像。工厂内干干净□,一切都是井井有条。厂际罢工委员会成功地劝阻了公共交通部门、粮油面包等食品生产和供应部门、自来水和煤气供应部门的企业的罢工,以保证居民正常的生活和基本的供应。


  开始,波兰政府坚持不承认厂际罢工委员会。在罢工开始不久,它就派出了副总理佩卡来到格旦斯克,这位副总理来到各个罢工的企业,和这些企业的工人代表分别座谈和谈判。但是,各企业的工人们虽然礼貌,甚至热情地接待这位政府的代表,也踊跃地谈了自己的生活、工作和看法,但,谈判则不行。所有企业的工人团结一致,遵守厂际罢工委员会的决定:只有厂际罢工委员会才有权代表工人与政府的代表谈判。最后,佩卡被政府招回华沙。1980年8月24日,波兰政府改派了另外一个副总理雅盖尔斯基,以政府正式代表的身份,与格旦斯克厂际罢工委员会谈判。


  经过紧张的,对厂际罢工委员会提出的21条要求逐条的讨论和谈判,8月31日,格旦斯克厂际罢工委员会的代表与与波兰政府的代表,副总理雅盖儿斯基,正式签订了>名的《格旦斯克协议》。波兰政府几乎接受了工人的全部要求。独立的工会合法化了,政治犯释放了。波兰工人的罢工取得了胜利。接>,9月17日,波兰全国性的独立工会――团结工会正式成立。12月16日,在整整十年之后,1970年12月罢工死难者纪念碑在格旦斯克落成,约50万人在格旦斯克参加了纪念碑落成仪式。


  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波兰官方工会的角色和遭遇。在格旦斯克造船厂的罢工开始后的第二天,这个官方工会的主席来到了格旦斯克,并参加了波共和格旦斯克地方政府负责人的会议。在会上,他和他的同事们特别强调了“反社会主义分子”,少数“恐怖分子”在罢工中的作用。他还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决不能和这些家伙分享权力!”


  没想到,会议的第二天,这个“内部会议”及这位工会主席的讲话录音就到了罢工工人的手里,工人在工厂的广播站播放了录音。从此,这位工会主席和这个工会的代表,就再也不敢在格旦斯克地区露面。除此以外,这个最重要的历史关头,这个“工会”的角色就没有什麽可说的了,在罢工开始以后,它就像冰块遇到春天的太阳,迅速地融解了。它的会员的绝大部分,都成了团结工会的会员。
  不过,在1989年,波兰实现了民主化,工会的独立成为法律以后,特别是在团结工会成为事实上的政党,然后分裂以后,这个前身是官方工具的工会也开始并完成了自己走向独立的根本改造过程。现在,它和脱离政治,重新回到自己的源头的团结工会并立,成为波兰的几个最重要的工会之一。
黑夜的尽头  
  如果以为,劳工有了独立组织工会的权利,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就会迅速地好起来,那就太天真了。劳工的状况也取决於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准。尤其是,独立工会由非法走向合法,必然带来整个社会的政治、法律、行政和经济制度的调整和改变,它也带来,并十分迫切地需要普遍的文化习惯的改变。这实际上是一个社会整体改造的十分复杂的过程。
  进入新的一年,即1981年以后,波兰的经济形势并没有改善。十分重要的是,团结工会成立所带来的波兰社会及政治的整体变化,使当时的苏联政府及整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集团”十分警觉、紧张。苏联的最高军事将领频繁地秘密访问波兰,苏联政府向波兰政府施加的压力,甚至威胁,也越来越强烈、露骨。波兰社会广泛流传“苏联及华沙条约国家”准备军事干预的谣言。当然,波兰政府内部的那些不愿失去权力、对可能到来的经济危机十分恐惧的强硬派和技术官僚,也十分乐意这种谣言的传播。政府内部另外一些爱国的,有政治现实感的人,也确实忧虑苏联可能的军事干预及其悲剧性的后果。
  这样,1980年10月16日,在波共九届四中全会上,强硬派占了上风,通过了禁止罢工的决议,并打破政治传统,任命了军人雅鲁泽尔斯基将军为党的第一书记。这位将军早在数月前,就已经担任了政府总理。他现在是集党政军大权於一身。

而在团结工会一方,经济状况和工人的工作、生活条件迟迟不能改善,政府及官僚系统的笨拙无理,使越来越多的工人不耐烦,越来越走向政治上的激进。这些激进的的工人最后抛弃了瓦文萨温和的主张,要和政府实行全面的对抗。12月12日在格旦斯克召开主席团会议,正式向波兰政府提出,要求就“是否信任共产党政府”进行公民投票。这无异是最后的摊牌。
  1981年12月12日,波兰政府突然逮捕了几乎所有的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并宣布了军事戒严。同时,戒严后的军事政府也逮捕了前波共第一书记盖莱克等前腐败、不得人心的大批党政高级干部。团结工会被迫进入半地下状态。之所以说是“半”地下状态,是因为,团结工会虽被宣布非法,其各级领导人或是被捕,或是被迫躲藏起来,但,它的组织结构几乎没有破坏,它得到的社会支援和国际的支援更广泛、更坚决,它的各种出版物得到更广泛的流传,你只要想看,几乎可以立即得到,并不冒什麽风险。戒严似乎使波兰突然间一分为二:一边是它的政府,一边是它的人民。它们之间没有公开的对抗,但,彼此像两个陌生人一样的遥远。而且,戒严之后,波兰经济不但没有改善,反而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
  为什麽当时要宣布戒严?主要是为了压制团结工会,还是为了避免苏联的军事干涉?镇压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波兰人对此似乎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但,有一点是确实的,和中国今天被捕的众多的劳工运动领袖的命运不同,当时被捕的团结工会领导人没有受虐待,而且,他们被捕后不久,就被先后释放。现在在波兰,已近九十高龄的雅鲁泽尔斯基将军,还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物。人们似乎认为,他当年宣布戒严,取缔团结工会,是为了避免苏联军事干预的不得已的作法。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对待劳工和劳工的反抗,波兰共产党人和中国共产党人是多麽的不同!至少,人家知道,没有人民尊敬的权力,是一件多麽无聊的东西!
  1983年10月,波兰工人的象徵瓦文萨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瓦文萨的妻子於12月9日去挪威领取了她丈夫的诺贝尔和平奖金。
  1985年,戈巴乔夫担任了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和国家领导人。他在国内提倡“新思维”,实行“公开化”政治改革,对外,作了不干涉“兄弟国家”事务的承诺。从这时起,苏联对波兰可能的政治变动的威胁不但解除了,而且成了这种变动的鼓舞力量。
  终於,在1989年初,波兰政府宣布和团结工会举行波兰政治改革的圆桌会议。团结工会又一次合法了。而且,也是永远地合法了。
没有喜悦的胜利  
  1989年6月,波兰举行了真正的国会自由选举。6月4日是公布选举结果的日子,是决定波兰当代史上第一个民主政府组成的日子,是团结工会的数百万会员几十年的梦想变成现实的日子,是他们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因此,一大早,千百万波兰人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电视机和收音机。然而,他们首先看到和听到的,是播音员那沉重的面孔和声音:中国军队的坦克开进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无数的大学生和工人被射杀。然后才是团结工会取得了国会选举的压倒性胜利的消息。
  出动军队和坦克的镇压,波兰工人比谁都清楚这意味>什麽。波兰首都华沙的近十万名团结工会的成员,在走向庆祝胜利的会场的半路停了下来,一转身,聚集到中国驻波兰大使馆,抗议中国政府的镇压。这一天,在中国驻世界各国的大使馆门前都有大规模的抗议游行,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人数最多的,是中国在华沙的大使馆的门前。那是一个一望无际的愤怒的海洋。中国政府就这样剥夺了众多的波兰人、波兰团结工会会员一生中最深切的喜悦。他们最值得庆祝的一天和中国人最具悲剧性的一天完全重合,这使波兰团结工会成为世界上最关注、最支援中国的独立工会运动和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的组织之一。波兰人民的心,竟是这样和中国紧紧地联在一起。

厂际罢工委员会提出的21条全文  


(《希望的道路-瓦文萨自传》1987年法文版第226-228页)


  1. 根据波兰人民共和国批准的国际劳工组织的有关自由工会的第87号公约,建立独立於党和雇主的自由工会。
  2. 保证罢工的权利,保障罢工工人和罢工的支援者的安全。
  3. 遵守波兰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保障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并根据宪法的规定,结束对独立出版物的压制,向各种信仰的代表开放各种大众传媒。
  4. 恢复以下人员的权利:

因保护工人的权利而被开除的人员,特别是因参加1970年和1976年罢工后被解雇的人员;因政见问题而被开除学籍的大学生;释放一切政治犯,特别是释放埃德蒙德ܩ扎德罗任斯基、杨ܨ科兹沃夫斯基和马雷ܭ科罗奇泽;停止因政见问题而实行的迫害。
  5. 大众传媒向公众发布厂际罢工委员会成立的消息并公布该委员会提出的要求。
  6. 采取以下有效的行动以使国家走出危机:

向公众发布关於社会经济形势的全部消息;让社会各界参加改革方案的讨论。
  7. 全体罢工参加者在罢工期间的工资以带薪假期的待遇发给,所需资金从工会中央理事会基金中支付。
  8. 每个职工的基本工资每月增加2000兹罗提以作为对物价上涨部分的补偿。
  9. 建立与物价变动挂钩的工资变动机制。
  10. 实现国内市场食品的充分供应,出口仅限於满足国内市场后的多馀部分。
  11. 在实现市场供应稳定之前,实行肉类等食品的凭证定量供应。
  12. 取消议价和所谓特殊商店中出口商品内销的外汇付款。
  13. 确立根据学位和能力,而不是以是否党员为任命干部的原则。采取如下措施取消民警、保安机关和党的机关的特权:

实行与其他家庭一致的统一家庭补贴标准;取消特殊供应。
  14. 将女工的退休年龄降至50岁,男工降至55岁。或者不论年龄,以妇女在波兰工作满30年,男子工作满35年即可退休为标准。
  15. 将按旧工资标准计算的抚恤金和退休金提高,以达到新的工资制度的标准。
  16. 改善卫生保健的工作条件,保证工人有充分的医疗护理。
  17. 为女工的孩子们建立足够的托儿所和幼儿园。
  18. 将带薪产假延长至>年。
  19. 缩短分配住房的等待时间。
  20. 交通补贴由40兹罗提增至100兹罗提,增加额外家庭负担的补贴。
  21. 推广星期六为休息日制度。对於不能间断工作的职工和>班制职工,在周六和其他节日、带薪假期的工作日,应以增加带薪假日作为补偿。


波兰团结工会大事年表(1970-1993)   


1939.9.17  苏军入侵波兰。波兰开始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和政治体制。


1970 .12  波兰政府因财政困境和企图推动“消费现代化”,在圣诞之前,大幅提高日常生活品的价格,引发以格旦斯克造船厂为首的沿岸工人大罢工,并走向街头游行示威。由於政府出动坦克、军警的镇压,有45名工人被打死。事件引来政治危机,新领导人盖莱克上台,取消提高物价的决定,并答应追究屠杀工人的凶手及修建死难工人纪念碑的要求。


1971.7.1   政府再次提高日常生活品价格。同时,政府未能履行对工人的承诺,工人们感到被欺骗。


1980.8.7  格旦斯克造船厂的工人代表安娜在退休前几个月被厂方无理解雇。>名年青工友挺身而出,号召工人以罢工为安娜讨回公道。


1980.8.14  格旦斯克造船厂工人开始罢工。因参与70年罢工而被解雇的电工瓦文萨带领工人罢工并占领工厂。罢工工人随即组成罢工委员会,并民主推选了以瓦文萨为领导的成员,向政府提出一系列包括组织独立工会的要求


1980.8.16  造船厂经理几乎答应了工人的所有要求。


1980.8.17  瓦文萨宣布工人的要求被基本满足,决定结束罢工。格旦斯克市其他企业的工人代表纷纷来到造船厂,要求造船厂工人对他们的呼应予以支援。瓦文萨於当日果断地宣布“罢工继续”,迅速成立波兰沿海地区厂际罢工委员会,瓦文萨被选为委员会主席。委员会向波兰政府提出>名的21条要求。面对空前团结的工人,波兰政府终於不得不认真准备谈判。


1980 .8.23  厂际罢工委员会发布通令,宣布由18名知名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成立,和工人一起讨论制定了历次与政府谈判的方针策略。


1980.8.30  经过紧张的谈判,波兰政府几乎接受了21条的全部要求。独立的工会合法化了,政治犯释放了。波兰工人的罢工取得了胜利。


1980.8.31  厂际罢工委员会的代表与波兰政府的代表,副总理雅盖儿斯基,正式签订了>名的《格旦斯克协议》。


1980.9.17  波兰团结工会正式成立,11月1日注册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开的、合法的工人自治组织。


1980.12.16  1970年12月罢工死难者纪念碑在格旦斯克落成,约50万人在格旦斯克参加了纪念碑落成仪式。


1981.12.12  在前苏联可能的军事干预的威胁下,波兰成立军政府,实行军事戒严,宣布团结工会为非法组织,逮捕了几乎所有工会干部 。“战时状态”一直维持至1983年7月。


1983.10  瓦文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89.2.6-4.5  团结工会与波兰政府举行了>名的“圆桌会议”,就未来议会选举的安排达成协定。议会通过了团结工会合法化的决议。


1989.6.4  团结工会在议会两院的公开选举中大获全胜,共产主义政体在波兰结束。


1993  议会大选中,以社民党为主民主左派联盟获胜,可谓团结工会第一期执政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