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區龍宇
我說的是墨子和他的團體。
台灣學者王讚源說,先秦諸子,幾乎全部集中在社會、政治、倫理等價值觀方面,只有墨子最類似西方標準的哲學家,他的學問除了上述之外,橫跨形上學、知識論和道德哲學,也是西方型的科學家和哲學家。[註1] 鄭杰文、張倩兩位學者則說:短短不足一萬字的墨經,涵蓋了哲學、邏輯學、心理學、政治學、倫理學、教育學、自然科學等,稱得上是一部百科全書。[註2] 古代教育缺乏科技教育及生產事業的教育。孔子便罵想學耕種的樊遲為小人。墨子一書突出之處,也在於它包含非常多的科學和技術的知識。
但在五一勞動節紀念他,當然還因為他是實踐家,所以也是政治家,軍事家和工程師。他可說是古代工黨的創立者。
「我知道怎麼贏你的」,停了一會,公輸般訕訕的說。「但是我不說。」
「我也知道你怎麼贏我的,」墨子卻鎮靜的說。「但是我不說。」
「你們說的是些什麼呀?」楚王驚訝著問道。
「公輸子的意思,」墨子旋轉身去,回答道,「不過想殺掉我,以為殺掉我,宋就沒有人守,可以攻了。然而我的學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經拿了我的守禦的器械,在宋城上,等候著楚國來的敵人。就是殺掉我,也還是攻不下的!」
於是楚王不得不放棄攻宋。以上故事,見於《墨子·公輸》,白話文翻譯採自魯迅《非攻》的短篇小說。
人們不相愛,首先體現在統治者不愛護人民,大國欺負小國,智者不以其智促進公共幸福,反以此欺負人民。他譴責說:「處大國攻小國,處大家篡小家,強者劫弱,貴者傲賤,多詐欺愚…謂之暴王。」(天志上)但怎樣做到「大國不攻小國,大家不篡小家,強者不劫弱,貴者不傲賤,多詐者不欺愚」呢?他認為在於提倡兼愛。在尚賢下,他提出一種與弱肉強食相反的政治邏輯,這個觀點對於我們今天奉行森林法則的資本主義來說,仍然很有意義:「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飢者得食,寒則得衣,亂則得治,此安生生。」
《墨子·經說下》記載了一段關於兼愛的辯論。一位反博愛說者質疑:你們主張兼愛,可是你們連全天下究竟有多少人口都不知道,卻說愛盡世人,豈非虛妄!這一質問,有點釜底抽薪,從邏輯前提駁倒墨子。但墨子的答覆非常機智,他說:對呀,我不知道世上人口多少,但這不妨礙我愛天下所有人;你問吧!你問一個,我愛一個!你如果把天下人問遍,我就能把天下人愛遍!
陳勝吳廣之類,當然也會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但畢竟也是換皇帝而已。反之,墨子提出大膽的制度變革,打破封建時代的血統論,批判「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的階級天定論,提出「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的尚賢思想(尚賢上)。
梁啟超根據《經上》「君,臣民通約也」一句話,來說明墨子已經有了民主思想。他把這句話解釋為人民相約而置君,與西方的社會契約論相近。此說被王讚源批評,他認為此句應解釋為「君就是約束臣民」,解釋剛好相反。
這場筆墨官司,按下不表。總之,說墨子及其墨團,是當時唯一站在庶民立場,具有完整願景,提倡最進步綱領的政治組織,殆無疑問。
我們可以稱墨團為古代工黨,因為:
墨經雖然流傳至今,但墨團自戰國後期已經從華夏全然消失。當中原因,當然首先是這種代表勞動人民立場的學說,無論是國君、貴族還是士大夫,都大力攻擊之。但他們的學說與實踐,為當時的上層階級仇視。墨子反對上層階級的奢侈浪費,荀子就罵他的主張「役夫之道」。孟子更攻擊兼愛論是無父,是禽獸之論
墨家不傳還有一層原因,就是墨團是忠誠的民間戰士。這一點可以從墨團為陽城君守城的故事看出。墨子死後多年,墨團的巨子(首領)是孟勝,他與楚國的陽城君是好友,陽城君外出時就請孟勝守城。後來,陽城君受楚悼王去世時屍體被意外射中的事件牽連,被繼任的楚肅王收回封地。孟勝慚愧於無法為陽城君守住城池,告訴弟子要以死殉城。弟子徐若勸告孟勝,認為死亦對陽城君無任何益處,且將令「絕墨者於世」。孟勝回答:
「如果我今天不死,從今以後,尋求嚴師者一定不會選擇墨家,尋求朋友者也不會選擇墨家,尋求良臣者也不會選擇墨家。我死,正是為了實踐墨家的原則,使其事業得以繼續!我現將巨子之位傳於宋國的田襄子,所以不必擔心墨家不傳。」
孟勝一死,其182個弟子亦殉城。只餘兩個弟子擔任信差遠赴宋國找田襄子。交代過後,田襄子要他們留下,但兩位弟子拒絕,特別回到原地殉城而死。
墨家並沒有因為這次損失而失傳。但不難想像,像墨家這樣的勞動人民的軍事組織,統治階級怎麼能長期容忍呢?他們能夠一度成為顯學,不過因為當時尚是列國並立的時代;到了戰國七雄,墨家幾乎已經難以聞見了。到了秦始皇的大一統,李斯不是說過嗎:「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一定要剿滅墨家的。接著的兩千年大一統,當然更容不下像墨家那樣的平等主義工黨和民間「維和部隊」了。
註:
1《墨子》,《自序》,王讚源,東大圖書公司,台北,1996年。
2《墨子》,鄭杰文、張倩,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3 同註一。墨子所謂尚賢,王也認為不含有由人民推舉治國者的意思,不過是承襲了古代天命思想,認為「天」會找出適合的君臣來治理國家。
我說的是墨子和他的團體。
台灣學者王讚源說,先秦諸子,幾乎全部集中在社會、政治、倫理等價值觀方面,只有墨子最類似西方標準的哲學家,他的學問除了上述之外,橫跨形上學、知識論和道德哲學,也是西方型的科學家和哲學家。[註1] 鄭杰文、張倩兩位學者則說:短短不足一萬字的墨經,涵蓋了哲學、邏輯學、心理學、政治學、倫理學、教育學、自然科學等,稱得上是一部百科全書。[註2] 古代教育缺乏科技教育及生產事業的教育。孔子便罵想學耕種的樊遲為小人。墨子一書突出之處,也在於它包含非常多的科學和技術的知識。
但在五一勞動節紀念他,當然還因為他是實踐家,所以也是政治家,軍事家和工程師。他可說是古代工黨的創立者。
民間維和部隊
墨子是春秋末期人,與孔子大約同時或稍後。春秋前後242年,戰爭就有297次。這些戰爭往往是大國挑起,滅掉小國。而普通人民,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的,都是犧牲者。這是墨子提出「非攻」的背景。他不像和平主義者那樣反對一切戰爭,連自衛戰爭也反對(所謂不抵抗主義);墨子反對侵略戰爭,但不只支持自衛戰爭,而且自己率領弟子去幫助小國守城。最有名的就是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載於《墨子·公輸》。楚王要攻打宋國,而墨子的同鄉公輸班(即魯班),也是大工程師,卻助紂為虐,幫助楚王做雲梯。於是墨子就一面派弟子佈置宋國的防務,一面去楚國遊說楚王,在楚王面前擺起兵棋推演,打敗公輸班(即魯班,也叫公輸般;香港中環有魯班廟)。「我知道怎麼贏你的」,停了一會,公輸般訕訕的說。「但是我不說。」
「我也知道你怎麼贏我的,」墨子卻鎮靜的說。「但是我不說。」
「你們說的是些什麼呀?」楚王驚訝著問道。
「公輸子的意思,」墨子旋轉身去,回答道,「不過想殺掉我,以為殺掉我,宋就沒有人守,可以攻了。然而我的學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經拿了我的守禦的器械,在宋城上,等候著楚國來的敵人。就是殺掉我,也還是攻不下的!」
於是楚王不得不放棄攻宋。以上故事,見於《墨子·公輸》,白話文翻譯採自魯迅《非攻》的短篇小說。
來自民間,為民發聲
墨子的非攻主張,來自他更高層次的思想,首先是他站在勞動人民立場來看問題。雖然階級出身與思想並沒有直接與必然關係,但亦非全無關係。在墨子而言就是如此。墨子雖然遠祖是貴族,本是周初伯夷之後(就是餓死首陽山的伯夷叔齊兩兄弟之後),亦即殷人貴族之後。但到了墨子之前好多代,已經淪為庶民了。他自己是工程師,不過在古代也不過是匠人階級,一個手工業者。他的弟子也大多數是普通勞動人民。這是他和先秦諸子在出身上最為不同的地方。所以墨子很強調勞動人民的立場。他批評統治者「竊一犬一彘則謂之不仁,竊一國一都則以為義。」(魯問);「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辭過);「上不厭其樂,下不堪其苦」(七患)。墨子處處為水深火熱的人民出聲做事,反覆說:「民有三患: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非樂上)。平等博愛,財富再分配
但是窮人的反抗有兩種。劉邦也是反抗暴秦的,只不過他反抗只是為了換皇帝,做皇帝;就像香港的什麼教主國師的「反抗」一樣。但墨子並不是那樣,而是希望拿平等博愛,來代替弱肉強食的社會。他有關「兼愛」、「交相利」、「尚賢」3、「節用」等主張,都是圍繞平等博愛而發揮的。他首先問:「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兼愛上)人們不相愛,首先體現在統治者不愛護人民,大國欺負小國,智者不以其智促進公共幸福,反以此欺負人民。他譴責說:「處大國攻小國,處大家篡小家,強者劫弱,貴者傲賤,多詐欺愚…謂之暴王。」(天志上)但怎樣做到「大國不攻小國,大家不篡小家,強者不劫弱,貴者不傲賤,多詐者不欺愚」呢?他認為在於提倡兼愛。在尚賢下,他提出一種與弱肉強食相反的政治邏輯,這個觀點對於我們今天奉行森林法則的資本主義來說,仍然很有意義:「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飢者得食,寒則得衣,亂則得治,此安生生。」
《墨子·經說下》記載了一段關於兼愛的辯論。一位反博愛說者質疑:你們主張兼愛,可是你們連全天下究竟有多少人口都不知道,卻說愛盡世人,豈非虛妄!這一質問,有點釜底抽薪,從邏輯前提駁倒墨子。但墨子的答覆非常機智,他說:對呀,我不知道世上人口多少,但這不妨礙我愛天下所有人;你問吧!你問一個,我愛一個!你如果把天下人問遍,我就能把天下人愛遍!
陳勝吳廣之類,當然也會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但畢竟也是換皇帝而已。反之,墨子提出大膽的制度變革,打破封建時代的血統論,批判「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的階級天定論,提出「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的尚賢思想(尚賢上)。
梁啟超根據《經上》「君,臣民通約也」一句話,來說明墨子已經有了民主思想。他把這句話解釋為人民相約而置君,與西方的社會契約論相近。此說被王讚源批評,他認為此句應解釋為「君就是約束臣民」,解釋剛好相反。
這場筆墨官司,按下不表。總之,說墨子及其墨團,是當時唯一站在庶民立場,具有完整願景,提倡最進步綱領的政治組織,殆無疑問。
為何稱墨團為古代工黨
有人說墨子主張有鬼神,主張天命,所以應該算是宗教團體。張西鋒《論墨學衰落的原因》不同意,他說:墨子雖然尊天事鬼,但不是將人們引向未知的神秘世界,而是處處關注現實,積極改造社會,因此墨家貌似宗教而實非宗教。(80頁)我們可以稱墨團為古代工黨,因為:
1 現在流傳下來的墨經,就是墨團的社會變革綱領,從根本治國原則(平等博愛、尚賢尚同,節用非命等),到實際的政治遊說方法、軍事知識等等,無所不備。
2墨團通過爭取政治和軍事權力,來落實自己的綱領,抵抗統治者和大國的侵凌。墨團派遣學生到各國做官,弘揚墨道;又協助小國守城,抵抗大國。
3 不只各成員都按才能各有崗位,而且還有組織紀律。墨團弟子要交「黨費」;如有弟子違反墨團的「綱領」,墨團巨子(領袖)可以將之召回。
4 這個黨同時也是一個武士的軍事組織,有嚴格的戰鬥紀律。《淮南子‧泰族訓》說「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墨經的卷十四和十五,都是關於軍事科學知識的,從守城的軍備和方法,一直到如何練就全民皆兵的軍事訓練,一一詳備,可見墨團俱有實戰經驗,並非書生。墨子再傳弟子孟勝,為陽城君守城,失敗,183人殉城(詳下)。
墨子不傳的原因
墨家在春秋戰國時影響很大,《孟子·滕文公》篇云:「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墨。」墨經雖然流傳至今,但墨團自戰國後期已經從華夏全然消失。當中原因,當然首先是這種代表勞動人民立場的學說,無論是國君、貴族還是士大夫,都大力攻擊之。但他們的學說與實踐,為當時的上層階級仇視。墨子反對上層階級的奢侈浪費,荀子就罵他的主張「役夫之道」。孟子更攻擊兼愛論是無父,是禽獸之論
墨家不傳還有一層原因,就是墨團是忠誠的民間戰士。這一點可以從墨團為陽城君守城的故事看出。墨子死後多年,墨團的巨子(首領)是孟勝,他與楚國的陽城君是好友,陽城君外出時就請孟勝守城。後來,陽城君受楚悼王去世時屍體被意外射中的事件牽連,被繼任的楚肅王收回封地。孟勝慚愧於無法為陽城君守住城池,告訴弟子要以死殉城。弟子徐若勸告孟勝,認為死亦對陽城君無任何益處,且將令「絕墨者於世」。孟勝回答:
「如果我今天不死,從今以後,尋求嚴師者一定不會選擇墨家,尋求朋友者也不會選擇墨家,尋求良臣者也不會選擇墨家。我死,正是為了實踐墨家的原則,使其事業得以繼續!我現將巨子之位傳於宋國的田襄子,所以不必擔心墨家不傳。」
孟勝一死,其182個弟子亦殉城。只餘兩個弟子擔任信差遠赴宋國找田襄子。交代過後,田襄子要他們留下,但兩位弟子拒絕,特別回到原地殉城而死。
墨家並沒有因為這次損失而失傳。但不難想像,像墨家這樣的勞動人民的軍事組織,統治階級怎麼能長期容忍呢?他們能夠一度成為顯學,不過因為當時尚是列國並立的時代;到了戰國七雄,墨家幾乎已經難以聞見了。到了秦始皇的大一統,李斯不是說過嗎:「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一定要剿滅墨家的。接著的兩千年大一統,當然更容不下像墨家那樣的平等主義工黨和民間「維和部隊」了。
註:
1《墨子》,《自序》,王讚源,東大圖書公司,台北,1996年。
2《墨子》,鄭杰文、張倩,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3 同註一。墨子所謂尚賢,王也認為不含有由人民推舉治國者的意思,不過是承襲了古代天命思想,認為「天」會找出適合的君臣來治理國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