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

香港海員大罷工


孫中山從事革命期間因常來往於海內外,故認識了不少於輪船上工作的香港海員工人,有些海員工人加入了同盟會參與掩護革命,後來俄國十月革命爆發,海員工人因工作因素很快就聽到相關消息,甚至到過海參崴港、實際看到工人階級在社會主義國度中的實況,在思想及行動上開始受到啟發。
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戰後的香港通貨膨脹嚴重、物價高昂。 1920 年 4 月,香港華人機器會(工會)要求加薪被拒因而發動罷工,並把工人撤至廣州,後獲得成功,鼓勵了香港更多工會組織的組成。香港海員工人在若干「兄弟館」(工人間的互助組織)的基礎上,於 1921 年 3 月 6 日成立「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會所設於港島中環德輔道中 137 號 3 樓(按:香港若干資料提到,工會名稱是孫中山命名的,孫並親筆為其題字作成牌匾掛在會所大門外;但大陸的資料似乎都沒談到,《林偉民》一書提到孫題寫的是「為國宜勞」四字)。
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以下簡稱海員工會)標誌的是: 1. 它不是特定工種的職業工會,而是現代意義的產業工人工會; 2. 它一開始的組織地雖在香港,但並非限定於香港一地,後來組織也擴及上海、廣州等中國其他港口城市,甚至曾計畫組織東南亞的華人海員。
1921 年 9 月,工會正式向船公司提出加薪要求,並未獲得回應。 1922 年 1 月 12 日,工會發出最後通牒開始罷工,並仿效機器工人罷工的前例,將海員工人送回廣州以達到斷絕提供勞務的效果,期間港英政府宣布海員工會為非法團體,並將海員工會的招牌拆下。 2 月 28 日,香港各業工會發動更大規模同盟罷工。 3 月 4 日凌晨,罷工工人步行回廣州途中,在新界沙田遭英軍開槍阻止造成傷亡,是為「沙田慘案」,港英政府的社會壓力更大。 3 月 5 日,海員工會、船公司及港英政府三方達成協議,船公司同意加薪 15% 至 30% ; 6 日,港英政府送還工會招牌,並撫卹沙田慘案受害者; 8 日,工會正式宣布復工,香港海員罷工總共歷時 56 天。
海員罷工達成的結果,因船公司的反悔、掌權工會幹部的腐化,從而並未獲得落實。海員大罷工時因受到共產黨的聲援支持,工會實際工作骨幹 林偉民 及 蘇兆徵 等開始與共產黨有所接觸,進而在罷工後加入共產黨。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後來在組織上一分為四,分別是在香港的「香港海員工會」(工聯會系統)和「香港航業海員合併工會」(工團總會系統)、在北京的「中華全國海員總工會」,以及在台北的「中華海員總工會」。

省港大罷工
1925 年「 五卅慘案 」發生後,中共廣東區委決定在殖民地香港發動大罷工,於是派 鄧中夏 與蘇兆徵前往香港進行工作,當時香港的工會派系分歧,而 楊殷 人面廣、黑白兩道都通,在楊的帶路下,鄧與蘇成功說服幾個主要的頭人參與罷工。 6 月 19 日,省港大罷工正式展開,仿效海員罷工的前例,罷工工人撤回廣州,當時國民政府徵用了許多賭館、煙館及空屋作為罷工工人及其家眷的宿舍及食堂,並提供罷工財務支援。沙面的洋務工人也加入罷工。 6 月 23 日發生的「 沙基慘案 」激起更多工人加入罷工行列。
在省港罷工之前,為整合廣州工會的領導權,中共已策畫組織成立廣州工人代表會,以與黃色工會對抗;罷工期間,為統一香港工運的力量,鄧與蘇還著手進行香港工會組織的聯合運動,蘇先是整頓海員工會,再以海員工會為基礎,結合其他運輸業工會成立產業別的聯合會,這樣的做法還推及到金屬業,並進而成立香港總工會。
省港罷工委員會是罷工的主要發動力量,罷委會不只是把人撤出香港,還組織武裝的工人糾察隊,在廣東各處查緝欲走私進香港的貨物,以達到封鎖香港的目的,並到農村去支援農民運動,不少糾察隊員在罷工期間因查緝私貨與對方發生衝突而犧牲。當時廣東省公安局的局長是反動份子,有些走私份子被抓到公安局之後又被放走,所以後來罷委會還成立會審處,自己審判犯罪份子並執行,罷委會被稱為是廣州的「第二政府」。
罷工期間,國民政府為統一廣東全境以準備北伐,發起東征等戰役消滅廣州周圍大小軍閥,罷工工人皆參與了運輸、宣傳等工作,一直至北伐,留在廣州的部分罷工工人則參加了後來的廣州起義 。罷工持續之後,若干工會頭人開始醞釀要掌控罷委會的權力,於是罷工組織者又設立罷工工人代表大會,各工會依人數多寡選出代表、而非依工會數目(工會頭人掌控的工會雖然數目多但人數通常少),以代表大會作為最高議事機關來制衡工會頭人並伺機將其排除出罷委會。
省港罷工有許多工人是舉家遷往廣州,期間兒童聚在一起卻無事可做,後來便成立勞動童子團,把兒童組織起來協助工人糾察隊的工作,同時對兒童進行教育。在《香港歸來的孩子》這本小說中,作者透過對罷工參與者的訪談,以勞動童子團著名團員 鄧金娣 、羅志群(羅大妹)等為原型,創作出以兒童為核心的大罷工故事。另有一部電影《飄揚的紅領巾》,也是在描寫大罷工中的兒童。
因為廣州的對外貿易向來依賴香港,不論進出口都要經過香港,所以罷工封鎖香港相當程度也危及廣州的經濟。 1925 年 9 月,罷委會決議修正抵制所有洋貨為「單獨對英」的政策,繼續封鎖香港、但不停靠香港的貨船(英國船除外)可以直接到廣州貿易,此舉使得廣州的貿易量激增,國民政府的關稅等稅收也跟著水漲船高。
1926 年 3 月 20 日,「 中山艦事件 」爆發,蔣介石趁機驅逐黃埔軍校中的共產黨成員,並一度收繳罷工糾察隊的武器,罷工受到約束;後來國民政府提高進口貨物稅的 2.5% 作為罷工工人遣散費, 10 月 10 日罷委會正式宣布撤回所有糾察隊,等於是宣告罷工結束,省港大罷工共歷時 16 個月。
1927 年 4 月 15 日,繼上海的「 四一二事件 」之後,蔣介石在廣州發動大規模清黨的「四一五事件」,罷委會被解散,許多「赤色份子」犧牲,包括勞動童子團的鄧金娣與羅志群。
延伸閱讀:
「龍少爺的 BLOG 」 關於香港海員大罷工的文章
「龍少爺的 BLOG 」 省港大罷工的文章分類
《香港歸來的孩子》,黃慶雲著, 2007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林偉民》,盧權、禤倩紅著, 2012 ,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蘇兆征》,盧權、禤倩紅著, 2012 ,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鄧中夏》,劉功成著, 2012 ,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省港大罷工研究:紀念省港大罷工六十五周年論文集》,任振池、劉寒主編, 1991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