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美國西岸碼頭封港事件給我們什麼教訓?


楊偉中

  震撼世界經濟,引起國際普遍關注的美國西岸碼頭封港事件,在布希政府強力介入下,結束了前一階段的對峙。但是這場勞資衝突並未解決,最終結局仍未可知。
  此次衝突的兩造是由美國西岸87家貨運及碼頭經營業者組成的太平洋海事協會(PMA)和代表美國西岸10500名碼頭工人的國際碼頭及倉儲工會(ILWU)。勞資雙方的合約是三年一期,本次合約在今年七月一日到期,所以雙方從五月中即開始進行新合約的集體談判。
  談判的關鍵課題是新技術的引進。資方計劃引進新電腦和光纖設備來加速貨物起卸,這將會裁減1000名文職員工。工會同意了資方的計劃,但是要求新技術帶來的新工作仍歸工會控制,由會員擔任。資方當然不同意,它們計劃將新工作外包,由非工會會員擔任。資方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一方面藉引進新技術提高生產力和利潤,一方面藉此裁員,不但減輕勞動成本,更要削弱工會力量。
赤裸裸的階級戰爭
  國際碼頭及倉儲工會在美國是比較進步而有戰鬥力的工會。1934年美西碼頭工人大罷工雖然遭血腥鎮壓,卻取得了重要成果:
(一)工會會員對工作享有「專利權」,工會控制職業介紹所,只有會員才能任職,甚至日常工作也由工會分派,不但過去遭黑道背景包頭控制、盤剝的情況不再,工會力量也更增強。
(二)訂定涵蓋全西岸的合約,使得資方難以對各港口工人各個擊破,或分化挑撥。國際碼頭及倉儲工會也在鬥爭中建立,脫離了原屬的保守工會。
  在戰鬥中成長的ILWU較具進步性,在1950年曾因領導層中有許多共產黨員而遭產業工人大會(CIO)開除,工會還正式反對越戰和美國在冷戰中的一些政策。工會的戰鬥改善了工人待遇,不過資方當然會進行反擊。過去30年來,全球的資方不斷向碼頭工人進攻,裁員、私有化和取消工會包攬工作權利、提高勞動強度等都是慣用手段,美國也是如此。早從1960年10月的合約起,資方以貨櫃和機械化來提高效率,工人付出的代價是裁員和工傷。整個六十年代,碼頭工人的生產力提高了140﹪(全國平均數是30﹪),資方為此付給工人6200萬美元,卻將節省勞力所得的9億美元裝入自己的口袋。1971年,ILWU在尼克森政府強制仲裁、介入後,發動134天的罷工,仍擋不住資方的攻勢,碼頭工人人數從60年代近10萬人萎縮到現在的數目。
是資方的攻擊性「鎖場」,不是工會罷工
  在今年的談判中,資方鐵了心要擊垮工會,資方運用世界經濟衰退和九一一事件後的形勢,指控工會不愛國、破壞國家安全和經濟。工會在裁員上讓步,不過也知道資方決心要瓦解工會對工作的控制,談判果然難以達成協議。9月27日,資方以工會怠工為由發動第一次為時36小時的鎖場,29日傍晚起二度鎖場開始,也就是封鎖港口不讓工人上工,當然也不發薪水。美西29個港口陷入癱瘓。然而,工會並沒號召怠工,只是要求會員按章工作(work-to-rule),也就是嚴格按照安全衛生等規章工作,不超時加班等。這也說明過去工人一直在危險的工作環境下勞動,事實上在資方引入新技術和管理方式,將碼頭「現代化過程」中,工人工作安全一直缺乏保障,今年以來就有五名工人死於工安事故!
  封港明顯是資方對工會主動發動的攻勢,也就是台灣勞資爭議處理法修正草案中列入的資方「鎖場」權,而不是許多媒體說的「罷工」。資方利用封港製造壓力,不分國籍的資產階級動員起來要求政府介入。零售、進口、運輸和製造業等大財團組成的資方團體西岸水濱協會(West Coast Waterfront Coalition,會員包括PMA、Gap、威名百貨、豐田以及長榮等)是主力部隊。
國家為誰效勞?「國家安全」保護誰?
  許多工會在勞資爭議時期盼國家介入,甚至有人以為放棄罷工權,換取國家強制仲裁對勞工有利。從這次封港事件就知道這種想法實在過於天真。布希政府一再宣稱不立即介入爭議,實際上卻由運輸、勞工、商業等部和白宮祖國安全辦公室(911事件後成立,以反恐為任務的內閣級機構)等成立了專門小組,和資方密切配合,監控談判過程。該小組不斷對工會發出警告,指出布希政府將考慮對工會採取各種不利行動,包括宣佈全國緊急狀態;引用反工會的塔夫特-哈特雷法(Taft-Hartley Act)宣佈80天冷卻期,阻止工會反擊;以「反壟斷」為由,將集體談判分割在個別港口進行,等於是粉碎以往的全西岸合約,瓦解工會力量;以軍隊介入營運港口等。國防部長倫斯斐和白宮祖國安全辦公室主任瑞吉也對工會進行恫嚇。目的都是壓迫工會早日屈服於資方要求。
  雖然封港是資方的作為,在談判中資方態度強硬,甚至派出武裝隨扈來恫嚇,工會面對來自資方和政府的壓力,則多少屈服於他們那種愛國主義的煽動,強調真正不愛國的是資方,並以主動運輸軍需來表示「愛國」。這當然沒有奏效,布希政府還是決定強制介入。10月7日布希成立調查委員會,這是政府依惡法干預的前奏。8日,布希以經濟和軍事的理由宣佈尋求法院命令結束封港(在幾小時前布希才與50間企業和利益團體代表會面),法院當天立刻下達暫時命令開港復工。
從一開始,美國政府就站在資方一邊,所謂的「國家安全」也不過是指統治集團的利益罷了。在資本主義社會,國家不是人民的保母,而是資本家的武器,從這次事件中是看得很清楚的。
在野黨是「勞工之友」嗎?
  國家偏資方,那在野黨是不是可以依靠呢?現在美國的在野黨是民主黨,和民進黨一樣,民主黨長期被許多工會視為勞工之友,不斷提供選票和金錢的支持。在這次事件中,ILWU、尤其是其所屬的總工會AFL-CIO被許多人批評過於倚賴民主黨政客。的確,部分民主黨議員出面要求布希不要介入,不過只是些口惠罷了。被某些媒體稱為左派的加州民主黨參議員范士丹(Dianne Feinstein)甚至在10月3日主動要求布希依塔夫特-哈特雷法介入。也有人評論說,九一一事件後在民主黨大力支持下,美國通過了所謂愛國法案,讓政府能夠進一步限制民權、建立警察國家,甚至可能把罷工抗議都列為恐怖主義。工會指望這樣的政黨幫助是個巨大的錯誤。許多人指出,工會要獲得勝利,不但要發動跨行業、跨國的團結,更要推動建立進步的工人政黨,而不是期待既有的、代表資本家的政黨。同時更要發展工人階級自己獨立的政治路線,在路線和思想上擺脫對資本家政黨的依附地位。這樣的提醒,應該值得台灣的勞動者仔細想想。
結語
「一人受傷,全體受害」
是進步工運的重要認識,
也是ILWU宣示遵循的原則

  一旦正式動用塔夫特-哈特雷法,勞資間將進入80天的所謂「冷卻期」,勞資都不能有所行動,其間如果無法達成協議,政府將組成第二個調查委員會並準備工人的投票,決定是否接受資方最後的提議,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工會據說還有權發動抗爭。但是政府和資方早就準備要摧毀工會,這次衝突不是單純的勞資爭議,而是美國統治階級要摧毀進步工會、壓制民權的計劃的一環。ILWU主席斯賓諾沙(James Spinosa)說的很清楚:這80天不是冷卻期,資方將聲稱工會怠工,塔夫特-哈特雷法將讓資方80天來攻擊工會,讓工會破產、把工會拉上法庭、把工會幹部下獄!確實如此,儘管復工後碼頭擁塞是因為資方的封港和資方不願多雇人手,資方還是羅織罪名,宣稱工會發動怠工。
  這次的事件值得我們認真汲取教訓。國家決不是勞資間中立的第三者,兩大黨也都不是工人可以依靠的對象。而事件中的「鎖場」和「冷卻期」都已納入台灣官方版的勞資爭議處理法修正案中,一旦通過就會拿來對付比ILWU更弱勢的台灣工會,我們怎能不警覺!又怎能放任某些總工會領導層繼續為政府修法護航!另一方面,美西碼頭工人的動員的確讓資方心驚,在全球化的經濟中,工人階級的力量沒有萎縮,反而掌握了關鍵性地位,掌握美國每年3千億美元貨物和30﹪GDP的美西工人,絕對有實力震動美國以至於全球經濟!只要勇於戰鬥,走對方向,勞動者可以改變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